142.南梁王志,其祖父是刘宋左光禄大夫王昙首,他的父亲为齐司空王僧虔。他出身名门,祖父以及父亲都是于前代就任遇隆重。他以名家子,弱冠之年就选尚了孝武帝安固公主,是刘宋外戚。
萧衍义师将至,城内官员杀害了东昏侯,百官联名上书萧衍,传送东昏侯的人头,欲以邀名。这东昏侯当皇帝当成了这样,千人骂,万人恨,也是够可以的了。这些联名的大臣,虽然行为一致,心思可是不同。有的人,真的是十分痛恨萧宝卷,他荒淫无道,致使朝廷纲纪不立。而更多的人,他们则是以这个向萧衍献人头的行为,立投名状而已。
可是,萧衍这边是个什么想法呢,萧衍收到了大臣们的联名上书,定睛一看,其中竟然没有王志的姓名,心中不禁暗暗称许。萧衍好歹也是出自萧氏一族,和萧宝卷同姓同族,大臣们这种联名出卖旧主的行为,让他十分不满,当然他不是残忍的君主,即便是看不惯这些大臣的作为,他也没有惩罚他们。而对于没有参加联名的王志,就刮目相看了。那么王志又是怎么逃过了联名的呢。
按理说,当朝大臣那也是有帮派之分的,既然大家都参与上书,那么说明这种投诚行为,是顺应潮流的。如果一味的反对,抵制,想必王志会把同僚们得罪了个干净。面对这种局面,王志自然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他的亭中有佳树一棵,好像是那种有毒性的树种。他取下树叶,嚼了嚼,咽了。然后立刻倒地不起,伪装昏迷,任家人怎么呼唤,他就是不醒。于是,他就是通过这种晕遁的方式,巧妙的逃脱了联名。真是见过尿遁,没成想,古人更有奇招,晕遁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般人做的出来的。
143.时任南梁右光禄大夫的徐勉,他的求亲之路也是颇为坎坷。当然,他不是为自己求亲,而是给自己的儿子提亲。按说,徐勉名列当朝宰相,为官有能名,应该是很容易为自己的儿子说一门亲事的。即便是他不亲自出马,那高门大户的小姐也应该早把门槛踏破了嘛。可偏偏就是这看起来最容易的事,让徐勉伤透了脑筋,没了颜面。
别人介绍的,我还看不上,我有自己的追求,徐勉的目标就是当朝尚书吏部郎江蒨之女。江蒨自己的官位虽然不是很高,但是他的门第是很好的。他的曾祖正是刘宋时左光禄大夫江湛,就是打算给牛喂个水饱的那一位。徐勉想给自己的第七子徐繇求亲,可是他自己还真不好意思开口,就转托了江蒨的门客翟景代为转达。
当时徐勉担任右光禄大夫一职已经有些年月,那在朝中的权威是凛然不可侵犯的。不过,他的官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同僚都很敬畏他。可是独独是这个江蒨还有王规两个人不把徐勉当成一回事。从古代的价值观来看,还会认为江蒨这是不畏权贵,值得称赞。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他也真是有点目中无人,没事找事。诸位且听我一讲,看看这件事到底孰是孰非。
翟景尽职尽责的在江蒨面前给徐繇说好话,唾沫星子飞溅,口干舌燥,表演一番。为徐繇说尽了好话,没想到,江蒨居然就是不答话。翟景不死心,进而接着表示,徐繇这个孩子是个好青年啊,你看,尤其是他爹,现在位列首魁,这和他家结亲那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啊。他不提这个还好,一提起徐勉,江蒨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他不听翟景继续叽叽喳喳,叮叮咣咣打了翟景一顿,四十大板呐,各位看官。再怎么说,翟景就是个媒人,他也没有恶意,你也不好这样对待他吧,也太没礼貌了。礼义廉耻,可见,礼还是最重要的,你这读书人的礼节都丢到哪里去了。更何况,打狗还要看主人,翟景这次是代表徐勉而来,你没轻没重打了他一顿,这让徐勉怎么想。他贵为当朝宰相,他也是有面子的,他不可能反过来称赞你,打得好、打的对的,于是江蒨就算是忤逆了徐勉了。
从徐勉之后的行为看,他应该是没把这次忤逆事件放在心上,毕竟这之后他又转而盯上了江蒨的弟弟江葺的女儿。既然你不肯嫁自己的女儿,你弟弟的女儿你应该是管不着了吧。不仅如此,他还打算喜上加喜,一箭双雕,事半功倍。这次提亲,他又加了一个目标,就是王泰之女。一并向两家提亲。这王泰又是何许人也,他就是上面讲过的王志的侄子,也是世家子弟。
真是呜呼哀哉,这两家居然都把徐勉给拒绝了,为什么自己身为当朝贵胄,居然连自己的儿子都推销不出去呢。徐勉回头看看自己的儿子,也没毛病啊。给他说一门亲事,怎么就这么难呢,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维漩涡中不能自拔。对于这种二次打击,他再也不能就这样置之不顾了。他的反击那可是相当无情的。
首先,他把王泰收拾了,把王泰转为散骑常侍。这是个闲职,而且又是个宫廷内官,当时的华族都耻于为此官。不过,没关系,要的就是你不愿意。江葺呢,本来在吏部做的好好的,瞬间就被免了官。这些都是徐勉的授意。
只是把他们降职免官还不够,徐勉还要让他们再也得不到升迁。萧衍那个时候还是管事的,他看了王泰的履历,认为以王泰的资历,应该选到六部来当官嘛。徐勉怎么会让他有这种机会,跳出泥坑呢。他哄骗萧衍说:“王泰眼睛不好使,朝政处理也没有经验。”
哎,萧衍就听信了他的话,没有对王泰进行工作调动。不过,我觉得这件事双方好像都有点错误,如果当时王泰能够体面一些的处理双方的婚嫁问题,至少是不要太伤和气,那么以徐勉的为人应该也不至于这样报复他吧。而徐勉,一次打压也就够了,这样接二连三的排挤他们,对自己的清名也有损呐。
144.梁武帝昭明太子萧统,雅好文学,尤其喜欢与当朝的名士结交。在他的众多座上宾之中,彭城刘孝绰、陈郡殷芸、吴郡陆倕、琅琊王筠、彭城到恰最是受到萧统的器重。朋友们可能注意到了,这其中,刘孝绰和到恰还是老乡呢,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是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可是尤其的差。
首先挑衅的还是刘孝绰,他自认为文采还是出身都优于到恰,所以每次游宴集会,只要是有机会,他都刻意鄙视到恰的文章。什么用词粗鄙啦、文意不通什么的,真是极尽刻薄之能事。这在场的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这些人面前丢了面子,到恰怎么能轻易罢休。刘孝绰也是没脑子,得罪谁也不要得罪读书人嘛,我以前说过,文人骂街,那可是笔杆子一摇,地动山摇啊。
刘大人也不是个行为多么谨慎之人,想找茬那不是相当容易的一件事吗。此事发生后不久,刘孝绰就光荣升官,成为了廷尉卿。可是呢,他居然在上任之时,只带着小妾住进了衙门,自己的老娘,竟然被丢在了私宅。这真是娶了媳妇忘了娘,虽说他的私宅条件也不会差,但是既然他已经住进了官府,恐怕也不会对私宅这边有什么特殊的照拂了。这就相当于把妈妈扔进了养老院嘛。到恰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哈,真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到恰正是御史中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