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不事产业的无业游民,他在这等着做什么,难道是等着给村民帮忙收稻子,动脑子想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了。他其实是在这里等着偷麦子呢,你说他这点志气。可是他还没行动,就被田主发现了意图,这田主也是莽撞,看着这位平时就带着刀,也敢上前喝止。他抓着陈伯之的衣服警告他:“你小子别乱动,少打我的麦子的主意。”
嘿呦喂,人家青年陈氏,就等着你过来挑衅呢。他嬉皮笑脸的说:“老人家您的麦子今年收的够多的,给我来一担又能怎么样啊!”嘿,他还真是说得出口,这地也不是他帮着种的,人家凭什么分你一担。不过,这世界上,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胆大的就怕那个不要命的。
那田主见陈伯之还赖在原地,就要找人捉拿他。可是陈伯之是谁啊,他可别着刀呢。他凭刀而立,急速上前,眼看就要把田主的肚子上面戳个窟窿,嘴里还不停叫嚣着:“我是小孩又如何,我倒要看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你们谁不服,就上来比试比试,他把手中的刀四处乱晃,吓得这些老实的种田人,是四散竞走。陈伯之赶走了田主,自然是满载而归了。
当然了,他的这一套也不是对谁都有用的,毕竟像他这种职业碰瓷人员,每天的工作都是这些玩意儿,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这一天,他又心血来潮,想要蹭船。正当他嘻嘻哈哈,想要跳上客船之时,船家上来就给了他一刀,把他的左耳朵给割下来了。需知,这跑船的,可不像种地的,那也都不是好惹的,想沾上他们的便宜还是要掂量掂量才好啊。
眼看着老陈就要像那堕落的深渊掉下去,他的乡人王广之发达了,成了车骑将军。正是招兵买马之时,他就想起了自己的同乡陈伯之同学,陈伯之在他们济阴那可是排的上号的勇猛之人(流氓无赖)。由此,陈伯之就跟随王广之走上了从军的道路。
陈伯之作战那还是相当勇猛的,战功累及起来,居然也封了鱼腹县伯。待到萧衍起义之时,他已经是东昏侯的得力干将了。萧宝卷让他镇守豫州,对他的作战能力还是很信任的。无奈,萧衍这时连克连捷,南齐是回天乏术了。萧衍攻克郢城,擒到了陈伯之的军主苏隆之。于是就授意苏隆之,劝说陈伯之投降。陈伯之这个时候,还是首鼠两端,给自己留了退路的,他不能一味的跟随萧衍。
萧衍的性格特征就在之后的劝降过程中展露出来了。陈伯之既然是持观望的态度,他必然也要先拖住萧衍。他对萧衍说:“大军未须便下。”也就是说,萧老翁你先等着哈,我的军队不日就能顺流而下,归降于你。萧衍打仗工于心计,就他这点计谋怎能逃过萧衍的法眼,萧衍对诸位将领分析:“诸位请看,伯之的答话,说明他的心意还未定,他还有犹豫,咱们不能给他犹豫的机会,要逼迫他乖乖投降。
萧衍带着众位将领星夜进到寻阳,陈伯之这个时候其实也没有决战的心情了,他退到了南湖。若说这人就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你看萧衍诚心诚意让他归降,他就是不肯,以至于萧衍一路追,陈伯之一路跑。到了最后,他不是还要老实投降。浪费这些感情是干什么呢。不过,陈伯之也还是想要挣扎挣扎的。
建康城未平,陈伯之也率领自己的大军在城外驻扎,城中每天都有逾墙而出的归降者。陈伯之在城外看着,凡是出城的人,他都要召唤到身边,与他们耳语一二。也不知道是传递什么信息。萧衍最是擅长心战,他恐怕陈伯之还怀揣反复之心。
这时东昏侯守将郑伯伦也归降了萧衍,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人。萧衍让郑伯伦给陈伯之带话,就说城中人确实是恨得你牙痒痒啊。都等着把你除之而后快呢。不仅如此,他们连计策都想好啦。打算给您写一封诱降的信,就等着您再投靠南齐,大家就生割了您的手脚。您要是不上钩,也无妨,他们就会派刺客暗杀您啊。您可一定要小心防备。哎呦,陈伯之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粗人,哪里经得起如此翻来覆去的恐吓。自此之后,再也没有起过反复的念头了。
这一事件的关键在于可以观察萧衍的性格特征,虽然他也曾经吹嘘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腰带十围,孔武有力。不过,在他的儿子萧纶的眼中,他却是个瘦小枯干还黑黢黢的形象。综合其打仗热爱心战,喜欢以智取胜的这么一种手法,我大致可以得出,萧衍不是个崇尚武力的将领。即便是他后来问鼎成功,他待人接物也还是以怀柔为主,能够智取的便绝不强攻。那么能够通过招降的手段,收复失地,对他来说是最经济划算的了。
侯景南奔之前,那也是联系过北周的,只不过,北周以武力建国,对于他这种反复无常之人,完全不相信,更是不屑一顾,侯景在北周呆了没有几个日子,就投奔萧衍而去。他的这一套归降的把戏,正是暗合了萧衍智取的策略,他才能够将南梁搅和的是鸡犬不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