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争不行就来暗斗,殷刘两派的党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刘义康与刘湛的亲信绝对不会和殷景仁的人接触,简直是冷战翻版。不过也有个别不开眼的人,就是看不清形势。刘湛一党有个叫刘敬文的,他的父亲求官心切,居然找上了殷景仁,想要求个郡丞做做。且不说,这一滑稽举动让殷景仁笑破肚皮,刘湛首先就气的跳了脚。你们有没有脑子,当老子是摆设不成,想要求官,居然不来找我,你们是想投靠殷景仁是不是。
刘敬文赶忙向刘湛请罪:“老夫悖逆昏聩,居然向殷铁求官,敬文对不起您的栽培重用,合门惭愧,无地自容。”这殷铁指的就是殷景仁,居然还有代号,再看刘敬文说的这些话就可以明白这依附于权臣的小官是个什么嘴脸了。但是即便是关系恶劣到如此地步,仍然有可以游走在两派之间的奇人存在。
这个人就是时任南泰山太守的庾炳之,他可以在两派人之间自在来去,全然没有顾忌。其实他并不属于哪一派,而是忠于朝廷。殷景仁称疾不见客足有五年时间,可是对于朝政了如指掌,文帝也依然听从他的建议。这之间来回传话的就是庾炳之。可是因为庾炳之人缘很好,没有特别的派系标签,刘湛竟然也不怀疑他。
刘湛应该是很不会做人的那一类,比如,当时为官的惯例是,如果皇帝授予了什么新的官职,都不能立刻就接受的,总是要上表一让再让。皇帝呢,自然也懂的这一套的原理,一定要拒绝,表明这个差事是非卿不可啊,你一定要上任的,朕相信你。虽说是有点虚伪,但是当时就是这么个风气,这也算是个礼数。
可是刘湛就对这一套很不屑,只要朝廷对他有什么任命,他一般马上就接受,从来也不推辞,拍屁股就上任。他的这点小怪癖,还特意被记录到书中,可见当时的人对他的这种行事作风颇有微词。刘义隆有一次和朝臣抱怨,他说:“当年刘湛刚刚回京的时候,我真是喜欢和他谈天说地,我每天都要看看天色早晚,恐怕他要回家。可是现在与他说话,我还是经常看天色,可是心境大不一样,总是想着他怎么还不回去。”
刘湛这个样子,文帝当然是渐渐不能容忍他,刘义康造反,刘湛因为和他是一党,也被诛杀。不过,这点小小的惩治,根本抵不过刘湛自己身上的罪孽。刘湛是个极度重男轻女的人,他只要是得了女孩,都要杀死,当时的读书人都以他为耻。不过,令我不解的是,按照当时的法律,什么夺人妻为妾啊,什么丧礼不到位的,都是可以免官的。刘湛杀了这么多的女孩,居然在朝为官什么事情都没有,也没有人去朝堂上参他几本,实在是让人寒心。虽然士子们知道他这样做是错的,但是好像这样的恶行达不到受惩罚的程度。
刘湛、刘义康一党都被惩处,殷大人终于可以出山了,卧病许久的他,本来我还期待着他大展宏图。可惜没有过多长时间,他居然一命呜呼,病死了,也许他称疾在家是真的身体不好,但是当时也流传着是因为刘湛作祟的缘故,我说这两位是爱恨情仇缠缠绵绵一点也不为过吧。
127.这古代的位于中枢的大臣,基本上确实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虽然说,在朝廷之中,也有不少靠着皇帝宠信就节节高升的人物。但是,能做事的还是占多数。那么作为一名每天都要上朝的中央官员,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才能呢。我认为,这些人很多都是全才、通才,极少有以专注一科事业就能在朝中占据重要位置的。
比如宋文帝时期的国子博士、御史中丞何承天吧。何大人在元嘉年间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元嘉历,可见他的专长是刊定历法。不过你可不要小看何大人,他对于兴兵打仗也有自己的看法,著有安边论。另外他还精通弈棋,古筝。宋文帝十分看重他,还投其所好的赏赐给他局子和银边古筝一把。
何承天不仅是有才学,同时还很通情理,这一点在一个当时议论纷纷的案件之中表现的十分明显。那时刘裕的大将军刘毅出镇姑孰,指派何承天担任参军一职。那一日正逢刘毅出行,鄢陵县史陈满在野外射鸟,没想到箭术不精,正好射中了刘毅,虽然是没伤到他,但是刘毅那可是刘裕面前的大红人,是他最为倚仗的将军之一,所以,这桩案件也被处以重罚,判了陈满弃市之刑。
处罚判决一出来,何承天就坐不住了,这样的判罚也太重了。他引经据典的写了一封奏疏,讲到:“这刑狱之事,贵在情理的判断。昔日汉文帝出行,亦有一人惊了圣上乘舆的马匹,张释之是怎么判罚这个案件的呢,也就是处以罚金而已。为什么这样处罚,就是明白这平民只是无心之举。所以才没有重判。今天陈满他的本意就是打鸟而已,并不是有心伤人。按律过失伤人,只判三年,况且他还没有伤人呢?只要给他小小的惩戒即可。”
大家一时也不敢再深挖下去,负责此事的张永就把此铜斗上交到了朝廷,请各位大臣看看,究竟是什么朝代的墓葬。宋文帝也是个风雅之人,对待这些金石学的东西也是很感兴趣,到处访问大臣,想先弄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