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兴宗开门见山,游说沈将军:“先帝虽然无功于天下,但是在位十一年,境内也算安生,缺点虽有,但无关大局。可是今日主上,天道人伦尽失。这公您也看到了,今天他唯一忌惮的,就是沈公您啊!如今,百姓喏喏不敢言,唯一的希望就在于公。若是再继续坐观成败,恐怕不是明智之举。公素有威名,今天只要振臂一呼,天下谁人不从。如果当断不断,恐怕祸难将及。我曾经在贵府当过差,所言都是诚心为公计量。”
沈庆之这时对于自己的处境也有担忧,可是他是一介忠义之臣,还是以尽忠为第一要务。因为他现在也是够老的了,即将迎来八十岁,所以觉得即便是刘子业对他有所忌惮,也不至于非要除掉他。而且,即便是最后君要臣死,那么也是天命所归,没有什么好挣扎的。
其实蔡兴宗不止是想争得沈庆之的支持,更是拟定了一个计划,除掉刘子业。请看他的计划,他对沈庆之说:“陛下经常造访贵宅,喝的醉醺醺的,也要留宿。我还听说,他有的时候过来,都不带几个随从,这不是万世一系的好机会吗。我是因为曾经在府中当差,才吐露真言,绝对不是纯为私人利益,公一定要仔细想想。”
原来,刘子业经常到沈府玩儿,不仅如此,还常常留宿,他每次出行都声势浩大,想必朝中官员多有知晓。那么蔡兴宗想要在沈府下手也是很自然的。可惜,沈庆之坚决不同意弑君,以至于自己被刘子业诛杀,不知道这位征战沙场的老将军,最后有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呢。
126.殷景仁与刘湛的爱恨情仇
南朝刘宋最拿得出手的一个皇帝也就是宋文帝刘义隆了。当时担任刘义隆侍中的有四人,刘义隆称他们为四贤,他们分别是:殷景仁、王华、王昙首、刘湛。要说这四个人都是深得刘义隆的喜爱,并且都是文人雅士,按理说关系应该非常亲密,可是事实上,刘湛和殷景仁最后闹得是相当不愉快。
先说殷景仁,自从刘义隆当了皇帝,就极度倚仗殷景仁,他官至尚书仆射,之前讲毛修之的故事之中也提过,当时的刘宋朝中人,都承认殷景仁为第一宰辅,那是说了算的人。殷景仁的官运亨通,刘湛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谁人不希望常在京城当官,久居中枢,刘湛自负才华卓越,更是不愿意被外放。可是,江夏王刘义恭当时年幼,还被指定出镇江陵,刘义隆当然不能放心。于是指派他自己认为极为可靠的刘湛为南蛮校尉、抚军长史、代行州事。
即便是需要丁忧,也不放刘湛出州。刘义恭年岁渐长,也是个性急且狷狂之人,不能被刘湛节制,以至于出现了嫌隙矛盾。刘义隆也对将刘湛外派,饱含歉意,经常慰劳他。
没过多久刘大人回京的机会到了,当时的朝廷是这么个状况,王华、王昙首接连逝世,朝中人才凋零,没有几个熟悉政务的中枢大臣。这时,殷景仁想起了老朋友刘湛,刘湛本来就是四贤之一,对于料理朝政极为熟悉,所以他向文帝请命,调回了刘湛。可是他没有料到的是,他殷景仁不是当年的殷景仁,刘湛也不是当年位列四贤和他谈笑风生的刘湛了。
元嘉八年,刘湛被征为太子詹事、给事中,本来因为被征调都是源于殷景仁的推荐,他还是很感激的。可是,这往朝堂上一站,就看出差距了。当年的刘湛与殷景仁地位不相上下,可现如今,殷景仁成为了主事者,自己的排位是怎么也不能和他相比了。我之前就说过了,男人的嫉妒心也是很重的,只不过很多时候不是表现在爱情方面。他看着殷景仁地位这么稳固,心中十分愤恨。
殷景仁明明没有得罪过他,不知道他怎么这么恶毒。他知道现在凭他自己是扳不倒景仁的,所以就投靠了大靠山彭城王刘义康。以前,刘湛曾经也做过刘义康的府佐,如今,为了达到扳倒殷景仁的目的,他尽心竭力结交刘义康,曲意逢迎。期盼着以宰相之力夺得刘义隆的圣心,从而削弱殷景仁的实力。
他每天在刘义康身边嘀嘀咕咕,说殷景仁在皇帝面前天天诋毁自己,刘义康还真听他的话,也在文帝面前说殷景仁的坏话,可惜,刘义隆极度信任殷景仁,这番诋毁居然没效果。他们这么变着法的琢磨殷景仁,殷景仁心中自然有数,一次,殷景仁和自己的亲友感叹:“我真是引狼入室,一朝将他引入,他居然想反噬我。”于是,自己称病在家,也不上朝了。我一时惹不起你,我躲着你还不行吗。
刘湛本来只是想把殷景仁拉下马,也不知道是不是狗急跳墙,居然起了杀心。他听说殷景仁称病在家,计划着遣人装作是抢劫的样子杀掉殷景仁,估计刘义隆也抓不到把柄。你说,他明明是个读书人,行事作风怎么一派江湖之气,真是令人费解。刘义隆对朝政的掌控还是很到位的,他听说了刘湛的这个计划,也没有处罚他,只是秘密的将殷景仁移到了位于皇宫西掖门外的东晋鄱阳公主府邸,让他住在那里,并且派重兵把守,刘湛的计谋不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