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一向爱兵如子的斛律光感到非常寒心,皇帝连一点慰劳都没有,出生入死的将士们怎么能接受?
于是,他没有听从命令,而是一面写了奏折向高纬请赏,一面让大军继续向邺城开进,直到邺城的郊外才停了下来。
得知斛律光率军逼近邺城,高纬大吃一惊,难道你想实行兵谏,提前一千四百年上演西安事变?
他慌忙按照斛律光的上表要求,派使臣到军中宣旨嘉奖。
斛律光这才让大军解散,回到各自的驻地。
他为自己的子弟兵挣到了该得的赏赐,却从此在高纬心里埋下了猜忌的种子。
四十二、和士开的末路
高纬开始对自己的岳父感到烦心,但不久就发生了一件更让他烦心的事。
这事与他的弟弟琅琊王高俨有关。
高俨是高湛的第三子,高纬的同母弟,比高纬小两岁,自幼聪明过人,处事果断,深得高湛和胡后的喜欢,甚至他们还有过废掉高纬立他为太子的念头,只是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实行。
爱子做不了皇帝,高湛就想尽办法补偿他,很早就封了他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御史中丞、司徒、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等一大堆头衔——如果把这些头衔都印在常规大小的名片上的话,没有80万倍以上的电子显微镜就根本不可能看清楚!
高湛对高俨极为宠爱,吃穿用的全都和太子高纬一样,所有开支全由国库提供。有一次高俨在太子宫里看到了冰镇的李子,回来就大发雷霆:为什么我哥哥那里有,我这里没有!
自负的高俨对哥哥高纬嗤之以鼻:哥哥懦弱,怎么能镇得住左右!
高湛死后,和士开、穆提婆等人把持朝政,高俨对此极为不满,上朝时碰到和士开都对他怒目而视,如果那眼光是箭的话,和士开的身体恐怕早就成了仙人球!
和士开对他极为忌恨。
在和士开的运作下,高纬颁下命令,让高俨出居北宫,五天才能进宫一次,剥夺了他住在宫中随时可以面见太后的权力;接着又给他加封了一个太保的虚职,却免除了他除京畿大都督和御史中丞以外的一切兼职。
这还不算,和士开还打算把高俨调出京城,夺去他的兵权,彻底让他赋闲。
年少气盛的高俨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
在治书侍御史王子宜、中常侍刘辟强等几位亲信的劝说下,高俨决心杀掉和士开。
但和士开权倾天下,党羽众多,要杀掉他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筹莫展之际,高俨想到了一个人——侍中冯子琮。
冯子琮是胡太后的妹夫,也是高俨的姨父,向来以足智多谋而著称。
作为外戚集团的一员,冯子琮对和士开的专权早就十分不满,因此与高俨一拍即合。
在冯子琮的策划下,一个完备的方案很快就定下来了。
公元571年7月,高俨动手了,他让手下的御史王子宜上表弹劾和士开,请求将其收监,随后冯子琮把它混在一大堆文件里让高纬批阅。
高纬会怎么批复呢?
先看个真实的故事。
我家楼下有个笨小孩,每次考试从来不看考题内容,总是以不变应万变,选择题一律写C,判断题一律写错,填空题计算题一律不做,所以他的成绩是这样的——100分的试卷从来没有高于15分。
如果治国水平也以满分100为标准的话,高纬的分数肯定也在15分以下,因为他批阅奏章的方式和我楼下那个笨小孩一模一样,也是从来不看内容的。
所以他面对姨父送来的一大堆奏章,看也没看就全部龙飞凤舞地签上了“准奏”这两个字。
拿到了皇帝亲笔签字的文件,高俨立即行动,命领军将军库狄伏连捉拿和士开。
虽然这文件手续齐全,但库狄伏连对此还是将信将疑,感个冒还得先打喷嚏呢,腹个泻还得先肚子咕咕叫呢,抓和士开这么大的事,之前怎么会一点预兆都没有?
这完全不符合逻辑啊!
兹事体大,库狄伏连留了个心眼,他决定再请示一遍皇帝。
但他级别不够,没有资格直接接触皇帝,只能请侍中代为转达,于是他找到了冯子琮——这一切都在冯子琮的预料之中。
冯子琮装模作样地看了一遍文件,对他说:皇上御笔钦批,又是琅琊王领的命令,哪里还需要复奏!
这句话彻底打消了库狄伏连的怀疑,于是他按照高俨的指示,当天夜里就在宫门外埋伏了五十名武士。
第二天一早,和士开照例要上朝,刚到宫门就被库狄伏连抓获,送到了御史台。
御史台是高俨这个御史中丞的地盘,高俨一声令下,和士开人头落地。
当时一般人被斩首时都会大叫“再过二十年,老子又是一条好汉!”,但和士开的遗言却与此有所不同,据说他临死前,对着高俨大声喊叫的竟然是“再过二十年,老子还要X你妈!”
四十三、盲人宰相
杀掉了自己的仇人和士开,高俨对此心满意足,但老谋深算的冯子琮知道,这事非同小可,矫诏杀了皇帝的宠臣、太后的情人,如果就此收手,所有参与者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他鼓动高俨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进皇宫,废掉无能的高纬,自己做皇帝!
一席话说得高俨热血沸腾,马上就率他统领的京畿兵三千人杀向皇宫。
冯子琮则若无其事地回到了高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