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对手是58岁的北周老将王雄。
王雄是当年的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和杨忠、达奚武等人齐名,战斗经验十分丰富。
他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率军猛冲斛律光的军阵,斛律光的部队被冲散了,马槊也不知哪去了,身边只剩一名亲兵,手中只剩下一支箭,只好仓皇败逃。
王雄手提长矛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斛律光了——两人相距只有一丈远。
看到自己胜券在握,王雄有点得意忘形,对斛律光说:我不杀你,要生擒你见天子!
斛律光没有答话,他只是憋气,憋气,憋气,并且坚持不放屁,然后猛回头使出必杀技——射出了他手中唯一的一支箭。
一箭致命!
不偏不倚,正中王雄的额头。
王雄也是个硬汉,他强忍疼痛,掉转马头,勉强抱着马脖子,策马飞奔,到了北周军大营门口,他终于支持不住,一头栽下马来,气绝身亡。
这一战,北周军大败,连退三十余里,从邙山到谷水(洛河的支流,绕洛阳城而过),全是北周军丢弃的兵器辎重。
21岁的宇文宪年轻气盛,不甘心失败,他收集残兵,安抚部下,准备明日再战,达奚武提醒他说:军心已散,难以再战,如果现在不撤,到了明天,恐怕想走也走不了了。请殿下考虑一下将士们的生命!
宇文宪沉默了,显然如今大势已去,连达奚武这样身经百战的老将都已失去斗志,何况普通士兵呢?
他只好长叹一声,下令拔营退兵。
临走前,他狠狠地发誓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那锐利的目光足以击落一只正在飞舞的苍蝇。
北周三路大军,北路和中路都失败了,南路的权景宣孤悬敌后,自然也不敢再战,慌忙放弃悬瓠,撤回国内。
邙山大捷之后没几天,高湛也到了洛阳,听到胜利的消息,他非常兴奋,立即加封段韶为太宰,斛律光为太尉,高长恭为尚书令。
尘沙起兮铁蹄扬,破敌胆兮兰陵王!
这一战让高长恭名声大噪,他的如花美貌,他的英勇无敌,他的飒爽英姿,被人们到处传颂,越传越神,越传越玄,一下子成了所有北齐人心中的偶像。
战后,能歌善舞的鲜卑将士们根据高长恭率领五百铁骑冲入敌阵、在洛阳城外脱下铁面的传奇情节,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舞曲“兰陵王入阵曲”——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模拟指挥、刺杀等各种动作,载歌载舞,潇洒自如……
此曲旋律流畅,动作优美,很快就红遍全国。隋朝时,它被列入宫廷舞曲,但由于中唐时的唐玄宗将其定为“非正声”,下诏禁演,以后它逐渐失传。
不过,虽然这一曲子不复存在,戴面具的表演形式却在之后的舞台上风行起来了,后来演变成了京剧中的脸谱。
讲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感到遗憾,可惜“兰陵王入阵曲”听不到了。
非也。
在日本听得到。
正如佛教起源于印度却在本国衰亡而在中国发扬光大一样,此曲自唐初传入日本后,就极为风行,且长盛不衰,日本人对其十分珍视,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演奏,一直流传到现在。
再说北周大将杨忠奉命从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出发接应突厥,但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军粮供应不上,眼看就要断炊了。
但这难不倒杨忠。
他召集当地稽胡部落的酋长,要他们提供粮草。
这些酋长都找出种种借口,不肯答应。
这一切都在杨忠的预料之中,他对此早有安排——让部将王杰在会场外擂起了战鼓。
酋长们突然听见外面马蹄铮铮,鼓声阵阵,仿佛有千军万马正在赶来,顿时大惊,心跳得和外面的鼓声一样激烈。
杨忠却微微一笑:大家不必惊慌,这是大冢宰(宇文护)派来的援军前锋到了。大冢宰已经攻下了洛阳,准备与突厥联手,讨伐稽胡人中那些不听话的……
话还没说完,酋长们就已经改变了态度,纷纷表示:宁可自己吃草,也要让北周军吃饱。
很快他们就送来了大批军粮。
随后,杨忠准备继续进军和突厥人会合,此时却从后方传来了北周军在邙山战败,宇文护命令撤兵的消息,他只得无功而返。
而突厥人这边呢,这次倒也配合北周出兵了,知道并州的段韶不好惹,因此他们转而向东攻打幽州(治所今天津蓟县),但在那里他们却遇到了另一个强劲的对手——北齐幽州刺史斛律羡(斛律光的二弟),结果他们又一次被揍得鼻青脸肿,只能垂头丧气地退回老家。
至此,宇文护的计划彻底破产。
这次的失败让宇文护颜面扫地,毕竟这是自东西魏分裂三十年来的几次战争中,他们下本钱最大的一次,也是败得最惨的一次。
迫于舆论压力,宇文护也不得不放低身段,向皇帝宇文邕请罪。
宇文邕当然不可能惩罚他,反而找出种种理由,为他开脱:此次失利,完全不是大冢宰您的问题,要怪就怪天气太坏、雾气太大、空气太差、北齐人运气太好、将领们暮气太重、突厥人出力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