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这两年在高湛的统治下已经日渐衰落,而北周由于在前些年夺取了梁朝的益州、荆州等地,国力大大增强,此消彼长,宇文护认为灭掉北齐、统一北方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宇文护对北齐的实力依然有所顾忌,他决定为自己找个帮手——突厥。
此时正是突厥的鼎盛时期,其领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西海(今哈萨克斯坦的咸海),北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南至漠北,东西长达万里,南北相距五千多里,是北方草原上当之无愧的霸主。
为得到突厥的支持,宇文护可谓下了血本,他派人向突厥木杆可汗求亲——允诺立其女为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
高湛听说后非常害怕,连忙也让使者拿着厚礼去突厥求亲。
木杆可汗见钱眼开,又想改悔,打算与北齐结盟。
幸亏北周使节据理力争,加上当年突厥兴起时宇文泰曾帮过大忙,木杆可汗最后还是选择了北周。
有了突厥的支持,宇文护信心大增。
公元563年11月,他决定兵分两路,起兵伐齐。
南路由柱国达奚武(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557年升任柱国大将军)率军三万攻打平阳(今山西临汾),随后继续东进,攻打晋阳;
北路由柱国杨忠(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558年升任柱国大将军)率军十万,在塞北与突厥会合后,再挥师南下与北路军在晋阳会师。
听到要让自己统领十万大军,杨忠豪气万丈地拒绝了:一万足矣!
他的理由是从北路出兵,道路艰险,粮草运输困难,兵马多了反而会增加困难。
宇文护同意了。
事实上,这个安排是大有问题的,杨忠所率的北周军只有一万,即使加上达奚武的三万也只有四万,其余都依赖突厥人。突厥人是否肯出力不说,即使攻下了晋阳,恐怕受益最多的也是突厥人。
杨忠率大将李穆、杨纂、田弘等人,领兵一万,从北路进军,途径故乡武川(当时属于北齐)时,他特意回到自己阔别四十多年的老家,拜祭祖先,大宴将士。
当年手无分文的穷小伙,如今已是手握重兵的大柱国,睹物思人,抚今追昔,杨忠不由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接着他继续率军东进,一路所向披靡,连克二十多城,在恒州(今山西大同)与突厥木杆、地头(木杆之弟)、步离(木杆之侄)三可汗率领的十万步骑合兵一处,随后长驱直入,杀向晋阳。
高湛虽然荒淫,但并不糊涂。他知道晋阳是高家的老巢所在,其重要性非同一般,连忙倍道兼程从邺城赶往晋阳。
在他进入晋阳城的第二天,北周和突厥的联军就赶到了城下。
时值隆冬,大雪纷飞,高湛登上城楼,向北眺望,只见白茫茫的大地上,全是黑压压的突厥骑兵,一眼望不到头。
闪耀的甲胄,如林的刀矛,猎猎的战旗,震天的呐喊……
地上一片雪白,高湛的脸一片苍白,头脑一片空白。
北周人真的打过来了。
这不是梦,这一切真的是真的。
就如人往往是到了自助餐厅才觉得自己胃小、到了夜场才发现自己胸小一样,高湛是到了战场才知道自己胆小。
他心乱如麻,心惊胆颤。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逃跑,这里实在太危险了,便打算带着宫人,向东撤到冀州去避难。
关键时刻,皇帝临阵脱逃怎么行?
赵郡王高睿(高欢弟高琛之子,时任尚书令)和河间王高孝琬(高澄的第三子,也是嫡长子)赶紧拦住了高湛。
两人声泪俱下地说了一大堆励志的话: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任何借口,心动不如行动,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带给加西亚,生子当如孙仲谋,嫁人就嫁灰太狼……
在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下,高湛不得不放弃了逃跑的念头,随后他任命堂兄高睿为总指挥,时任并州刺史的表兄段韶为副总指挥,率军抵御周突联军。
北齐军在段韶的率领下严阵以待,阵容非常整齐。
突厥人当年曾经被高洋打败过,对北齐军的强悍心有余悸,这次是听北周使节说北齐内部混乱、不堪一击才来浑水摸鱼的,现在他们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感觉自己被忽悠了,便开始埋怨起北周人来。
木杆可汗阴沉着脸,对杨忠说: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齐军眼中都散发出铁一样的光芒,怎么可以抵挡!
杨忠不愿放弃,依然竭力劝说突厥三个可汗。
然而他劝木杆时,木杆像根木杆,毫无反应;劝地头时,地头低头,毫无反应;劝步离时,步离不理,毫无反应!
杨忠只得苦笑。
突厥人貌合神离且心无斗志,达奚武的南路军又失期未至,加上大雪封路,粮草供应不上,北周军一时陷入了困境。
一心想建功立业的杨忠当然不可能就此退兵。
于是他破釜沉舟,亲自率军前往晋阳城下挑战。
北齐诸将纷纷要求出城迎战。
老谋深算的段韶却不同意:如今天寒地冻,敌军在野外又冷又饿,坚持不了多久。我们只需以逸待劳,定能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