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演的心事,王晞最懂,他说:我只怕殿下您会有大祸。
高演问:那我该怎么办?
王晞没有直接回答:当年周公曾辅政成王七年。
高演:我怎么能和周公比?
王晞的回答一针见血:您不做周公,除了咬舌自尽,难道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高演沉默不语——是的,杨愔等人早已视他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如果自己失去了权力,恐怕迟早也会失去生命。
经过和王晞、高湛等人的一番筹划,高演开始反击了。
不久,有多位大臣向杨愔提议让常山王高演出镇晋阳。
晋阳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高欢起家时的相府所在,也是北齐的军事基地,北齐军队大多驻扎在晋阳附近。
杨愔当然不会放虎归山,和几位执政大臣商量后,他们做出了决定,高演不能去,只能让高湛去镇守晋阳。
但很快他们又后悔了,高湛和高演是穿一条裤子的,让他去晋阳也不行,于是很快又收回了这个命令。
不仅如此,杨愔还让皇帝下旨调任王晞为并州长史,把王晞和高演分开。
这段时间,杨愔咄咄逼人,高演陷入了被动。
但杨愔接下来的举措却让高演看到了希望。
由于高洋在后期喜欢胡乱给别人加官进爵,当官的越来越多,国家财政负担很重,杨愔对此早就看不惯了,因此他执政后立即对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以身作则,先奏请皇帝撤掉了自己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和开封王的爵位,接着他又削减了一大批官吏和爵位。
这对国家来说是好事,但对杨愔等人来说却显然不是好事。
失去职位的很多官吏都对杨愔怨声载道,向高演投怀送抱。
高演心中暗喜,杨愔失去官心,这不正是自己的机会吗。
他决心利用这些人的支持,发动政变,推翻杨愔等人,自己执政。
婚变都要费尽心机,何况政变呢?
自然更是要做充分的准备,马虎不得。
高演觉得,杨愔的优势是手里控制着皇帝高殷,指哪打哪,名正言顺,但这并非无法破解,自己只要获得母亲娄昭君的支持,凭借她的威望和人脉,完全可以压制住软弱的皇帝。
娄昭君会支持高演吗?
毫无疑问——会的。
在娄昭君看来,高演这个她最喜欢的儿子,即使不能继承皇位,至少也应该是执掌朝政的摄政王,她当然愿意帮助儿子。
随后高演又暗中与斛律金、贺拔仁等代北勋贵联络,斛律金等人对杨愔等汉族文人把持朝政也早就有意见了,自然与他一拍即合,纷纷加入了高演一方。
但高演觉得这还不够。
要政变,禁军的态度很重要,控制禁军的高归彦态度很重要。
如何争取高归彦的支持呢?
正当他无计可施之际,高归彦却主动找上门来了。
原来前段时间,杨愔下令把五千禁军调到晋阳,以应对非常事件。
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这个命令他却越过了主管禁军的高归彦,高归彦直到几天后才知道这个消息。
高归彦对此十分不满:杨愔,你这明摆着是不信任我啊。既然这样,我跟着你干还有什么前途!
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心倒向高演。
他知道杨愔和高演迟早会摊牌,自己应该早点站队。
他认为,虽然杨愔有皇帝和汉人大臣的支持,但高演得到了太皇太后娄昭君和鲜卑勋贵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枪杆子的支持。两相对比,杨愔并无胜算。
因此他开始与高演暗通款曲。
有了高归彦的加入,高演信心大增。
没想到杨愔居然先动手了。
领军大将军可朱浑天和是唯一站在杨愔一边的鲜卑勋贵,他的老婆是高欢的女儿东平长公主,因此和杨愔是连襟,私交甚好,他力劝杨愔趁早动手,杀掉高演和高湛二王,以绝后患。
曾经担任高殷老师的侍中宋钦道也极力赞成这个意见。
燕子献则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太皇太后娄昭君才是关键所在,要扳倒高演,根本不用大开杀戒,只需把娄昭君迁出后宫,归政于太后李祖娥。
但杨愔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优柔寡断是他的弱点。
就像我老婆有很多衣服,却总是不知道穿什么衣服一样,杨愔这个人有很多主意,却总是不知道该用哪个主意。
以前有高洋这个强势人物在,多少弥补了杨愔这个“善于出主意,不善于拿主意”的缺陷;而现在他独挑大梁,就如平胸女孩穿深V晚礼服一样——不足之处表现得异常明显。
犹豫了好多天以后,杨愔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终于做出了决策——把高演、高湛二人调出京城担任刺史,同时把太皇太后迁出后宫。
考虑到皇帝高殷心软,也许会不同意,因此他把奏折秘密送给了太后李祖娥,让她出面做皇帝的工作。
李祖娥这个人实在是不适合搞政治,她居然把如此机密的奏折泄露给了一个人——李昌仪。
李昌仪本是东魏叛将高仲密的妻子,邙山战后高仲密西逃,她留在了东魏,被高澄纳为小妾,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高澄死后她留在了宫中,成了一名女官。由于李祖娥和她都出自赵郡李氏,两人是同族本家,因此李祖娥把她视为知己,关系非常亲密。
没想到李昌仪马上就把这件事密报给了太皇太后娄昭君。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知道。
也许她根本就不认为李祖娥能斗得过娄昭君,所以想提前站个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