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高洋上厕所的时候,他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臭的精神,在旁边站着给皇帝递厕筹(厕筹是雅名,俗名叫搅屎棍,相当于现在的手纸)。
饶是如此谨慎,杨愔也有好几次差点遭到不测。
有一次,高洋喝醉了,拿着小刀声称要割开杨愔的肚子做活体解剖,幸亏旁边的另一位汉人宠臣崔季舒装着开玩笑地夺走了高洋手中的刀,杨愔才得以幸免。
还有一次,高洋把杨愔塞到棺材里,装上灵车,玩送葬游戏,盖棺材板时他好几次想把钉子钉上去,好在最终还是停住了。
不过杨愔虽然事事都顺着高洋,但他还是会想办法尽可能地保护别人。
有一次,参军裴谓之上书,要求高洋珍爱生命,不要滥杀无辜,惹得高洋大怒,当时就起了杀心。
深谙皇帝心理的杨愔故意说道:这个书生的意图就是要让你杀他,以便成名于后世。
高洋果然中了圈套:妈的,我偏不杀他,看他如何成名!
但另一位劝谏的大臣——典御史李集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李集当面向高洋进谏,言语中竟然将其比作桀、纣。
高洋火了,让人把李集用绳子捆起来沉入水中,过了很久再把他拽出来:再问你一遍,我何如桀纣?
李集大声回答:你这个样子还不如桀纣!
于是高洋又让人把他沉入水中,然后拉出来再问,如此连续四次,倔强的李集每次回答都是同一句话:你还不如桀纣!
出人意料的是,高洋居然把他放了,还笑着对他大加赞许:天下竟有你这样的人,关龙逢(夏桀时被冤杀的忠臣)、比干(商纣时被冤杀的忠臣)都不如你!
自以为必死的李集意外地逃过了一劫。
几天后,李集又再次想劝谏皇帝,但这次却杯具了——还没等他开口就被高洋下令腰斩。
高洋就是这样,喜怒无常,他的心情和行为就像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一样完全没有规律,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下一步会怎么做。
北齐的大臣人人自危,但朝政却依然井井有条。
因为朝中有一位称职的宰相——杨愔。
杨愔才思敏捷,多谋善断,处事公正,加之曾执掌吏部多年,提拔了很多人才,因此威望很高,在他的努力下,北齐国内并没有受到皇帝胡闹的影响,天下太平,百姓安定。
时人称之为:主昏于上,政清于下。换句话说就是:皇帝行为很不正常,国家运转一切正常。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洋的行为也越来越荒唐,然而文武百官吸取了高德政、李集等人的教训,没人敢再去劝谏。
除了一个人——常山王高演。
高演是高洋的同母弟,排行第六,他不仅天性聪颖,而且为人正直,极为孝顺,深得娄太后的喜欢。
更难能可贵的是,高演是高家兄弟中罕见的好男人。他用情专一,对老婆十分忠贞。其妻出自元魏宗室,高洋很不喜欢,经常劝高演废掉另娶,但高演却始终不答应,反而和老婆更加恩爱。
他曾先后担任司空、录尚书事、大司马等要职,由于他长于政事,处置得当,深得高洋的器重。
看到高洋沉迷酒色,高演非常忧虑,忍不住劝他戒酒,高洋却对他说:人生有限,享乐无限。有你这样一个好兄弟在,我为什么不尽情享乐呢?
听了这句话后,高演没有回答,只是跪倒在地,痛哭不已,眼泪如水管爆裂一样流个不停。
兄弟情深,看到高演如此动情,高洋也受了感染,便把酒杯往地上一扔,说道:既然你讨厌我喝酒,那我就不喝了。今后有谁劝我喝酒的,斩!
为了表明决心,他还马上让人把宫内的酒杯全部扔掉。
然而下决心总是很容易,真要做到却很难。
正如我多次下决心要每天跑步,却从未坚持过一个礼拜一样,高洋也是没过几天坚持不了了,不仅再次喝上了,而且喝得更凶了。
高演按捺不住了,又极力劝谏高洋戒酒,这回终于把高洋给惹毛了。
由于高演平时对手下非常严厉,稍有错误就非打即骂。因此高洋叫来高演的下属,用刀逼着让他们告发高演。
然而出乎高洋意料的是,这些人虽然大多受过高演的惩罚,却都不肯说高演的坏话——因为高演从来不无故责罚,每次都事出有因,他们对高演都心悦诚服。
无奈,高洋只得放过了高演。
这件事对高洋冲击挺大,没想到老六如此得人心。
高演越是得人心,他就越是不放心。
如果是别人,高洋眼都不眨就可以杀了他。但高演是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还是母亲最喜欢的儿子,有母亲罩着,他实在不忍心下手。
先敲打一下他吧。
高洋准备除掉高演的心腹王晞。
王晞出自名门,是十六国时期前秦名相王猛的六世孙,此人足智多谋,是高演的好友兼智囊。
然而高洋的这个计划不知怎么还没实施就被高演知道了,为了自保,高演与王晞合演了一个苦肉计。
他随便找了个理由,当众把王晞痛打了二十杖。
此事很快传到了高洋耳朵里。
高洋果然中计,他觉得高演和王晞并不是一条心,便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王晞,而只是把他抓起来打了二十杖,再剃去头发,关在兵器坊当小工。
王晞的事解决了,然而高洋和高演兄弟之间的矛盾却并没有解决。
不久,高演又因劝谏被高洋用刀背痛打了一顿。
这回高演的牛脾气也上来了,以绝食相抗争,谁劝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