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6月29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尚在西德维纳河以西作战的西北方面军第8和第11集团军退至河东,另外西北方面军还应当从预备队中抽调部队用于反击驻扎在陶格夫匹尔斯的德军第56装甲军。一旦夺回陶格夫匹尔斯,西北方面军必须立即沿着西德维纳河部署防线,为最高统帅部在列宁格勒州部署防线赢得时间。

库兹涅佐夫接到命令后,当即命令第8和第11集团军撤到西德维纳河以东地区,另外他还从预备队第27集团军中抽调第5空降军和第21机械化军用于反攻陶格夫匹尔斯。

还在西德维纳河以东地区遭到德军暴打的苏军部队很快就接到了撤退命令,虽然这道命令没说往什么地方撤退,在什么地方撤退,但被德军打怕了苏军一点儿也不在乎,他们只需要确认命令上有“撤退”这两个字就行了。很快,所有还在西德维纳河以东的苏军赶紧放弃阵地,一窝蜂地朝着东北方向撤退。

一时间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羊肠小道上挤满了向东北方向撤退(其实是逃命)的苏联军队和难民。

这个时候,在西德维纳河以东,只有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一支部队,它的主力全部驻守在陶格夫匹尔斯,所以西德维纳河的绝大部分地段还是可以通行的。

根据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安排,这些西北方面军的部队将会在列宁格勒州集结,沿着韦利卡亚河构筑防线,以便阻击德军。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考虑构筑新防线之时,还考虑了另外一个问题——军队的士气问题。西北方面军的部队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被德军打的屁滚尿流、溃不成军,说不定这些撤回来的官兵会带有轻微“恐德症”。为了根治苏联官兵可能会出现的一看到德军就害怕的心理问题,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颁布严格的战场纪律。

6月29日,斯大林先通过广播发布了号召全体苏联军民抗击德国侵略者的行动总纲领:

当红军部队不得不撤退时,必须运走铁路上的全部车辆,不给敌人留下一部机车、一节车厢,不给敌人留下一公斤粮食、一公升燃料。在敌占区,必须建立起骑兵和步兵游击队,必须建立破坏小组,以便同敌军斗争,以便遍地燃起游击战争的烽火,以便炸毁桥梁、道路,破坏电话和电报联络,焚毁森林、仓库和辎重。要步步紧追他们,消灭他们,在每一个遇到敌人侵犯危险的城市里,我们都应该成立这样的民兵,发动全体劳动者起来斗争,挺身捍卫自己的自由、自己的荣誉、自己的祖国。

发完面向全体军民的号召,斯大林又发布了面向全体军民的命令:

将对军人中的制造谣言者、散布恐慌者和贪生怕死者采取最严厉的制裁,包括处决他们的家人。居民中的这类分子一律交由军事法庭处决。

为了贯彻执行这一命令,军政各级政委的权力在进一步扩大,对丢失武器者一律处决。

在大后方,苏联政府在各撤退沿线建立了由军官、内务部官员和政委组成的特别军事法庭,坚决处决投降分子。对成群结队逃跑的官兵,无法进行集体处决制裁,但特别军事法庭会从中挑选出军官、政委和抛弃武器的士兵加以清洗。

为了防止军人脱掉军装冒充老百姓来逃避惩罚,苏联政府特别规定,对青壮年男人进行重点审查,要查看他们的证件,要是他们不能证明自己不是军人,那么对不起了,杀掉没商量。至于投降的人,家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去喝风。

可以说这一道命令挽救了苏联,因为它让苏军的抵抗力度明显加大了。

既然这里说到了苏军战斗力,我觉得我很有必要把苏军战斗力逐步变化说一下,这有利于我们理解苏军的行为。

我认为,苏军的抵抗程度可分为三个级别,首先是苏德开战之处,苏军并不知道德军发布有“政治委员令”之前,我认为这个阶段苏军的抵抗力度很弱。

在德军刚刚突破边境线的时候,除了极少数被布尔什维克主义思想武装了头脑的“钢铁战士”之外,绝大部分苏军官兵只要稍遇挫折,就会投降或者溜之大吉。

德军俘虏苏军官兵之后,鉴于上峰发布有“政治委员令”,于是德军会首先把政治委员挑选出来,一枪毙了,其他苏军官兵德军倒也并不为那他们。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德军会杀掉政治委员这条小道消息就在苏军官兵中传开了。

可以想见,所有的苏军政治委员人人自危,因为他们知道别人可以投降,他们却不能投降,因为投降他们就死定了。

话说这个世界上谁不留恋自己的生命,政治委员们当然想好好活下去,那么怎样才能活下去呢,最理想的接到上级命令后撤退,远离德军。

这固然是个好办法,可是苏军不可能一打仗就撤退,这种机会出现的几率较低,所以要是苏军的高层不发布撤退的命令时政治委员们怎么办呢?

那么政治委员们就只能指望打败德军了,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政治委员自己的力量肯定不行,他们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

恰好军事委员们手里捏着军事监察权,可以说一般情况下军队里他们的权力最大。于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政治委员们就强迫他们的手下们跟他们一起抵抗德军。

不过政治委员们想要让普通士兵跟着他们一起死扛德军也还是有不小的难度,因为德军指明了只要政治委员的脑袋,其他普通苏军士兵投降以后还是可以免于一死的。

这种情况下,说不定当德军大兵压境的时候,政治委员手下的苏军官兵为了活下去,很可能会直接把政治委员绑了送给德军。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政治委员们想出了一些绝妙的好主意来促使其他普通苏军士兵也失去投降免死的机会,他们采取的措施如下:只要抓住了德军俘虏,他们就下令用最最残忍的方式将德军折磨致死。

毫无疑问,苏军的这种做法必然会引起德军的反感,德军可不信奉以德报怨这种做法,他们信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于是不少德军也枪杀苏军俘虏。

苏军政治委员抓住德军无差别屠杀苏军俘虏这件事大肆宣扬,有不少苏军听信了政治委员们的说辞,他们觉得投降也是个死,不如拼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不对啊,如果每个部队的政治委员都这么干,苏军不就不会投降了嘛!为什么还是有苏军投降的事件出现呢?

因为苏军政治委员是否强势取决于他们所在部队的军事主官是否弱势,若是政治委员所在部队的军事主官强势,那么军事主官要投降,政治委员也没有办法。

再者,所谓德军屠杀苏军俘虏这件事,毕竟只是政治委员们在宣传,德军到底杀不杀俘虏,苏军士兵心里的想法并不统一,有的人认为德军杀俘虏,有的人认为政治委员夸大其词,因此还是有不信邪的苏军士兵投降。

到此为止,由于有政治委员强迫手下的官兵抵抗,以及部分苏军官兵担心德军可能会杀俘虏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苏军的抵抗比较激烈。

这体现在,一些苏军官兵在确定被包围,且突围无望的情况下仍然会拼死抵抗。直到6月29日,斯大林下发了严酷的军令之后,苏军的抵抗程度强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如果作战不力,不论什么级别的苏军官兵都有可能丢掉性命;如果投降,家人又会倒霉。所以6月29日之后,苏军终于爆发出了超强的抵抗力,很快德军就能感受到苏军的变化了。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极为重视政治教育,却把最该狠抓的军事训练耽搁了。结果到了战场上,武艺稀疏平常的苏军战士只要一遭到炮击就四处乱窜,德军一冲就盲目地撤退。如果苏军战士实在跑不掉,那就投降。这种情况下,德军很轻松就能取得胜利。

到了6月29日之后,情况有所变化了。

虽然军事素养奇差无比的苏军战士们还是打不赢德军,他们还是会逃跑,但是他们往往在跑路的过程中又会觉得情况不妙,因为他们跑的时候把枪掉了,而且根据斯大林的最新命令,丢失了枪支的人要死,临阵脱逃的人也是死,这就意味着就算他们能够得到上帝的保佑,逃回苏联,也铁定是被枪毙的下场。而对面的德军据说会杀俘虏。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小说在线阅读_第15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修武兴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第15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