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事实上,戈林这次总算是没有说大话,苏联的空军还真的跟他想的差不多,他们的主要作战飞机都过时了。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装备的主要战斗机是伊—15型、伊—153型和伊16型,这些战斗机虽则数量庞大,但是它们却飞的比德国的轰炸机还要慢。那它们在世界上最优异的战斗机Bf—109面前,当然只是一盘菜。

至于苏联的新式飞机,比如雅克—1型、米格—1型、米格—3型、拉格—3型战斗机,虽然性能不次于,或者稍稍逊色于Bf—109式,但是列装的时间太短,飞行员根本就不可能熟练掌握,所以这些新式的苏联战斗机在Bf—109式面前,还是一盘菜。

苏军的炮兵比德军要强一些,不过,只要苏军失去制空权,这些苏联大炮不可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第四,后勤保障

我把后勤保障放在前面说,是因为后勤保障制约着苏军的训练。

苏德战争前,苏联政府将主要精力都用在生产武器装备上面,这促使苏军的技术装备数量越来越庞大。

不过苏联的后勤部门却面临着不少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苏联缺乏炸药和火药,并且穿甲弹的热处理工艺不合格,这导致苏军的坦克部队和炮兵部队,普遍缺乏穿甲弹和炮弹;

坦克产量越来越大,相应的零配件生产却跟不上,这导致前线部队的坦克普遍缺乏保养;

石油工业的技术不过关,这导致航空燃油异常匮乏,其次是汽车使用的汽油,还有坦克使用的柴油;

苏军缺乏无线电通讯设备,部队里的通讯联络主要依靠有线电话和电报。

作训水平

从1940年6月开始,苏联高层结合德军在西欧闪击战中的表现,开始裁撤步兵师里的坦克营,把所有的坦克集中起来组建机械化部队。

此后,苏军的坦克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这需要大量的坦克兵。于是,源源不断的有新手加入坦克部队。

这些新的坦克兵们直到战争爆发前,由于训练时间过于短促,甚至都还没有完全学会如何熟练地使用坦克。而且,由于缺乏穿甲弹,这些坦克兵们在苏德开战前都没有开过几炮。

如此情况下,就造成这样一种好笑的现象,苏军坦克部队的规模扩大了,但是战斗力反而有所下降。

苏联坦克部队大大扩充带来的负面影响,苏军的高级指战员无疑看的很清楚。当时,一位后来当上装甲部队元帅的装甲师师长波格丹诺夫,就是这样来评价苏军的机械化军的,他说:“我的装甲师会变得比装甲旅还要弱,这是因为穿甲弹太少了。每个坦克小组平均有1~2个新战士。在组建装甲师的时候,经验丰富的坦克手都担任了中级指挥人员职务:坦克指挥员变成了排长,机械师和驾驶员成了分管技术的副连长。还在两个月以前,营司令部就变成了团司令部,如果一瓶酒里面搀进了2瓶水,那这已经不是酒了。”

其实,新兵进入部队,适应新的装备总是需要时间的,这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只是,在具体训练的时候,苏军高层又跌出昏招。

我前面说过,苏军拥有德军从未见过的T—34和KV—坦克,这种新式武器只要让坦克兵们好好练练,将来打德军的时候,一定很厉害。

但是,苏军高层却出于保密的考虑,将大部分T—34坦克和KV坦克封存起来,只拿出少量坦克进行训练。

这就导致多数坦克小组只能利用老式的T—26和BT系列坦克进行训练,而在开战时他们又被要求使用操作方式要复杂的多的新式坦克。

当时,能够熟练使用T—34坦克和KV坦克的战斗小组只有300多个,而这两种坦克的数量却有1400多辆。

很多坦克小组直到1941年6月14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发秘密动员的训令后,才从仓库里把崭新的T—34坦克和KV坦克开出来。

此时距离开战已经不足一个星期,磨合期有限,苏军坦克兵只能做到勉强把它们开动起来,不出交通事故而已。要想让这些新式坦克发挥战斗力,还是算了吧!

上述两种苏军新式坦克中,T—34的可靠性要好一些,所以那些坦克新手们无论如何折腾,也不容易搞坏它们。而KV坦克由于可靠性差,再加上新手驾驶习惯不好,经常坏。

KV坦克坏了以后,由于缺乏零配件,又修不好,这导致很多KV坦克并不是毁于德国人的军事打击,而是毁于机械故障。

这样来看,苏军的坦克部队训练水平不怎么样,那么他们的空军训练水平如何呢?答案是,比坦克部队更差!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在其西部国境配属了6000多架飞机,其中有1400多架是新式飞机,这些新式飞机在性能上不次于,或者稍稍逊色于德军的主力战斗机Bf—109式,而且数量甚至还要超越后者。

只要这些新式飞机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戈林的手下们未必是“斯大林的雄鹰”们的对手。

可惜的是,我前面说过,苏军极度缺乏(请注意这个形容词)航空燃油,这就大大限制了飞机的飞行时间。

苏军飞行员们能够驾驶飞机上天的机会少得可怜,他们在1941年的前3个月里只在天上飞了4~14.5个小时而已,这还赶不上德军3天的训练量。

只有这么少的时间在天上飞,而且驾驶的又还是比老式飞机复杂的多的新式飞机。苏军飞行员们关心的根本就不是如何使用飞机来杀敌,而是千万不要让飞机坠毁。

事实上,在随后的战争中,正是由于苏军缺乏航空燃油,以及有经验的教官(有经验的都在前线),苏军的空军力量在整个战争中都异常薄弱。

甚至直到1944年末,苏军的空军部队也还是打不赢德军的空军部队。正是因为苏联空军十分疲软,德军往往把新手飞行员派到东线战场上来练技术,顺便积攒自信心,以便他们随后到西线去恨跟技术高超的美英空军较量。

第六.高层战略战术。

苏军的战略思想,在德军发动闪击战之前,跟法国陆军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将装甲部队分散配置给步兵使用,至于空军的作用,同样也只是支援步兵进攻。

直到德军使用装甲集群,在空中部队的协同下,一举横扫整个西欧,苏联才从梦中惊醒,他们急忙改弦更张,开始学习德军的闪电战战术。

这体现在苏军于1940年6月火急火燎地组建机械化军(也就是坦克集群),并且还大力发展空军。不过,作为出产过“哥萨克骑兵”这种名牌产品的国家,苏联也没有忘记发展骑兵。

苏军的战略思想又被称为“大纵深战略”,这其实就是闪击战的“好莱坞版本”。我的意思是说,德军在使用闪击战战术时,受工业产能的限制,出动的装甲部队也好,飞行部队也罢,兵力都很有限,而且受坦克机动力的限制,一次性推进的距离也很有限。

而苏军发动进攻时,向来都是大场面、大制作,战场上常常可以看到上万辆坦克纵横驰骋。苏军进攻时,T—34坦克由于机动力出众,往往可以一次性推进很远的距离,将原有战线远远甩在身后,所以我才说苏军的“大纵深战略”是闪击战的“好莱坞版本”。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小说在线阅读_第14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修武兴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第14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