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劳希奇首先抗议说,莫斯科是至关重要的。接着,他代表陆军司令部说出了莫斯科重要的理由,他表示,列宁格勒和乌克兰毫无疑问也很重要,但是要想占领和守卫这些地区,前提是打败红军。而对红军主力的决战,只能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才有机会实施。因为,莫斯科是苏联的权力中心,苏军必然不敢冒丢失莫斯科的风险。这首先是因为,莫斯科早已取代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成为政治中心,其次是因为,莫斯科周围及其东部地区的军事工业一旦丢失,苏联的战争经济必然会受到严重损失。而从战略上来看,莫斯科是苏联欧洲部分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一旦丢失,苏联的防御实际上将会被一分为二,苏联最高统帅部将无法对整个作战实施统一指挥。
这马上就引来元首尖刻的批评,他说:“只有脑袋成了化石,满脑子是古旧思想的人,才认为值得去夺取苏联的首都,真正的目标在于消灭布尔什维克。”
布劳希奇反驳说这是政治家的目标,不是军事家该考虑的。陆军总司令的话又招来一顿训斥,元首一字一顿地说,政治和战略是相互依赖的。
事已至此,布劳希奇算是明白了,希特勒已经拿定了主意,他只好闭嘴。见大家不在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不敢再提),希特勒马上就要求哈尔德在充分考虑他的战略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充分修改“奥托计划”,再送呈他一览。哈尔德领命。
说完了战争计划,元首便向大家解释此次对苏作战的意义之所在,他说:“能否取得欧洲霸权,这主要取决于对苏战争,打败苏联后,我便能迫使第二号敌人英国屈服。”
修改后的进攻计划于12月7日呈给了希特勒,这个新计划中,莫斯科并未被放在攻击范围之内。
12月13日,应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的强烈恳求,希特勒决定发兵希腊,发动巴尔干(希腊)战役,这个战役被命名为“玛莉塔计划”。围绕这一战役的准备工作在1941年年初即开始进行。
12月18日,希特勒给”奥托计划”改了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巴巴罗萨计划”,巴巴罗萨(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大帝一世的绰号,这位伟大的王者曾于1190年率领十字军东征,夺取“圣地”巴勒斯坦。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次征苏之战也像一次新的十字军东征,是国家社会主义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东征。
接着希特勒便发布第21号元首令,他要求德国陆军以一次战速的战役击溃苏联,并固守占领的土地,这次战役的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
这次战役的总目的如下:
用装甲部队作大胆的纵深穿插以摧毁苏联西部的苏军陆军主力,并且要防止有战斗准备的苏军完整无损地撤退到苏联东部的广阔地区上去。这次作战行动的最后目标是要建立一道从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的防线,以对付苏联亚洲部分的反扑。
说完了总的目的,接着是详细的作战过程。这场战役将得到芬兰、罗马尼亚、甚至还有中立国瑞典的协助。
芬兰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个不久前把苏联痛打一顿、但又被迫割地求和的国家很愿意联合德国教训该死的苏联人,它将充当德军北方攻势的出击基地,并且积极派兵配合德军的进攻。德芬联军将要向列宁格勒和拉多加湖地区进攻,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线,夺取沙莫镍矿,占领苏联在北冰洋上的不冻港。为了将更多的部队更加隐蔽地运往芬兰,希特勒希望瑞典能过准许德军过境。后来,当希特勒跟瑞典提起此事时,瑞典人果然答应了元首的要求。
主要的作战行动将以普立伯特沼泽所在地来划分,在沼泽以北,将动用两个集团军群。其中,北方集团军群将通过波罗的海三国向列宁格勒推进。该集团军南方的中央集团军群将通过白俄罗斯进军,这两个集团军群的首要目标是包围并消灭从波罗的海地区和白俄罗斯地区退却的苏军部队。
完成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后,中央集团军群才能对莫斯科发动攻势。本来在两周以前,希特勒认为莫斯科是毫不重要的,但是现在他有改变主意,他认为占领莫斯科不仅意味着苏联最重要的铁路交叉点陷落,还意味着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一个决定性胜利。
第3个集团军群,也就是南方集团军群将在普立伯特沼泽以南通过乌克兰向基辅发动进攻,它的主要目标是包围和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的苏联部队。再往南,德国和罗马尼亚联军将掩护主要行动的侧翼,并向敖德萨推进,再从那里沿黑海推进。在这以后,将要占领苏联60%工业的所在地——顿涅茨克盆地。
从战斗规模上来看,“巴巴罗萨计划”无疑是一个宏大的计划,什么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跟它比只不过是盘菜。由于德国人办事实在是严谨和细致,这个计划已经相当地精密,不需要再经过任何实质的修改。为了保密,这个指令只印了9份,德国海陆空三军各一份,其余的3份保存在最高统帅部。这就足以保证只有少数人能够知道这一计划。
当哈尔德接到这份指令时,他还有些疑惑,因为元首曾经说过他不愿意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淖,所以他一直以为希特勒要求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初衷是想恐吓贪得无厌的斯大林,也许他并不想在东方来一场真正的大战。
为了求证,哈尔德便问希特勒的副官:元首所下发的这一作战计划是否是一份真正的计划?这个副官认为,希特勒本人也不知道。但是,就希特勒实际表现来看,这确然是一个认真执行的计划,它可不像“海狮计划”那样是个欺骗英国人的烟幕弹。
至于元首为何会冒险进行两线作战,这个他跟自己的秘书长鲍曼提起过,他说:“我先前曾认为我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两线作战,不过,请你放心,我长时间思考过拿破仑及其在俄国的经历。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何要打一场反对俄国的战争,为什么又要在我选择的时间来打?因为,若入侵英国,结束战争便会无望,冲突会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美国人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到时便没有精力再去应付俄国。至于为何要在1941年进攻,因为时间对苏联会越来越有利,而对德国却越来越不利。只有在占领了苏联的领土后,时间才会有利于德国。
到此为止,希特勒的亲信与高级将领们均已明白,苏德之战即将上演。
当然,对苏联的进攻,按照元首的意思,将是一场突然袭击,所以至少表面上,苏德两国还要维持一个友好盟国的双边关系。
1941年1月10日,希特勒下令将“巴巴罗萨计划”正式付诸实施。其后没几天,希特勒批准公布了与苏联签订的两项协定:一是经济协定,规定双方互运商品,当然,德国运到苏联的是工业制成品,而苏联运到德国的一般是原材料;二是秘密议定书,德国宣布放弃先前提出的对立陶宛的一块儿地皮拥有主权的要求,代价是苏联向德国支付价值750万美元的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