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柏林后,希特勒一边不住劝诱佛朗哥加入轴心国,一边应付着东方的那个那个贪得无厌的邻居。希特勒是想用武力来对付苏联的,但里宾特洛甫却希望暂时不去招惹这个红色帝国。德国外长向希特勒建议,他希望邀请苏联加入德意日“三国条约”,使之变为“四国条约”,然后这4个价值观一致的国家(独裁国家)一起对付英国,也许,还有美国。
希特勒心里还记挂着英国问题,他似乎并不想走两线作战的老路,所以他同意里宾特洛甫的意见,暂时通过“四国条约”来稳住苏联,等英国被击溃后,再考虑跟苏联来个最终决战。
里宾特洛甫见元首同意“四国条约”,他当即致电莫斯科,希望苏联方面派出代表到柏林来,就苏联加入“四国条约”问题进行谈判。
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交委员莫洛托夫抵达柏林,举行关于联盟的相关谈判。会谈的地点是里宾特洛甫的办公室,不过希特勒却并未出席。
里宾特洛甫先是着力解释“三国条约”签订的目的,他说这个条约绝对不是针对苏联的。事实上,日本正在考虑南进,以便接手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他们巩固新的领土需要好几个世纪。意大利也在北非跟英国人交战,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新的罗马帝国。而德国也在积极地向非洲中部和南部推进,以便恢复过去的殖民地,为德国挣得生存空间。
德国外长满怀信心地说,现在大家都在南进,这是个时髦现象,他建议苏联也南进,去接收英国人的殖民地。里宾特洛甫对苏联人开出的价码是,中东地区和印度,他说只要苏联占领这一地区,就可以得到印度洋上的出海口,这可是历代沙皇都想要的呢!
在整个会谈进行时,不苟言笑的莫洛托夫始终只是安静地听着,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莫洛托夫并不想跟这个有名无实的德国外长多费唇舌,他想直接跟德国唯一说话算数的希特勒对话,来讨论一些更实际点儿的问题。
当天下午,希特勒亲自接见莫洛托夫,他将里宾特洛甫上午说过的话有重复一遍,但莫洛托夫丝毫不为所动。等希特勒发完言,莫洛托夫非常客气地抱怨说,元首的说法太过于一般化,一点儿也不具体。他需要的是细节问题。
至于到底是哪些细节问题,莫洛托夫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摆了出来,首先是芬兰问题,根据1939年的德苏协定,芬兰是苏联的势力范围,那里不应当出现德国部队,而事实上芬兰却驻扎着德国的部队,他希望元首解释一下。接着是罗马尼亚问题,他说德国刚刚对这个国家的边界作出保证,这个保证是否适用于苏联?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土耳其的地位该如何界定,它们是否被划分给苏联,以便保证苏联在黑海的利益?
在此之前,没有一个外国人胆敢在希特勒面前把话说的这么直白,以至于施密特怀疑希特勒是否因为不满这种有责难性质的提问而拂袖而去。结果,希特勒并未这样做,他乖乖地作出了回答,以场面话的形势,他说,“三国条约”指挥调整欧洲的关系,如果没有苏联的合作,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这不仅在欧洲如此,在亚洲亦然。
这种场面话显然无法糊弄老江湖莫洛托夫,他要求元首给出他所提问题的答案,并且指出“四国条约”的目的和目标,苏联在这个条约中能够得到什么,尤其重要的是,他希望元首确定一下巴尔干半岛和亚细亚地区的势力划分问题。
希特勒显然从未想过这些问题,他急忙以英国飞机可能来袭为借口,中止会谈。
第2天中午,希特勒邀请苏联客人与他共进午餐。接着就是第2次会谈,会谈一开始,莫洛托夫便提到芬兰问题,他问德国部队出现在芬兰的目的何在?这个嘛,希特勒本来算计着,若德国与苏联发生战争,他将把芬兰变成军事盟友。而面对莫洛托夫的追问,希特勒却毫不脸红地说,在芬兰,德国没有任何政治利益。
莫洛托夫显然不太相信,于是希特勒只好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他说,在芬兰的德军,无外乎是开往挪威的过境部队罢了。
这个说法真是牛头不对马嘴,德国如要派遣部队到挪威,何须借道芬兰,莫洛托夫表示,这个答案不能令他满意。于是,希特勒只好给出了一个多少能够说服莫洛托夫的答案,他说,芬兰惧怕苏联的威胁,便要求得到德国的保护,德国得到的回报是芬兰的镍和木材,所以德军才会出现在芬兰。
莫洛托夫相信这个答案,他极为不慢地说道:“这样的话,你们便违反了我们去年的协议。”对此,希特勒无法反驳,场面一时僵住。
在一旁观战的里宾特洛甫发觉他所主张的德苏暂时缓和政策已处在破产的边缘,他急忙以妥协的语调插话。希特勒被里宾特洛甫点醒,他以里宾特洛甫的南进计划为主题,向莫洛托夫编织一个瓜分世界的美图。
元首就像一个橡果国际的电视推销员一样,滔滔不绝地向他的苏联客人推销着他的新计划。他说,在英格兰被征服后,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的大英帝国便会分崩离析,变成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破产的庄园内,苏联将得到终年不冻的、真正的公海。
这一分散注意力的做法并未忽悠住莫洛托夫,苏联外交委员见元首不肯正面回答芬兰问题,他就转而去问另一个苏联异常关心的问题,他问德国对罗马尼亚的边界做过保证,保证它不受外国的侵略,这保证是否适用于苏联。
这个问题跟芬兰问题一样,是希特勒不愿回答的问题,但莫洛托夫实在是咄咄逼人,元首只好不绕弯子,回了一句明白无误的话:“谁进攻罗马尼亚,它就适用于谁。”
给出这个答案以后,希特勒抢在莫洛托夫指责德国人又违反1939年的德苏协定之前,赶紧以英国飞机可能回来空袭为借口中止会谈,他不想再跟扯皮高手莫洛托夫交锋。
当天晚上,苏联大使馆举行宴会,除了希特勒,德国的政要多有出席。不得不说,在不谈判的时候,莫洛托夫还是很友好的,他跟里宾特洛甫谈笑风生,频频举杯畅饮。
当两国的政客们喝的正爽之际,英国的轰炸机却来扫兴。防空警报一响,里宾特洛甫忙拉着莫洛托夫一起去他位于威廉大街的防空洞避难。在这个防空洞里,里宾特洛甫抓住两人独处的机会,将“四国条约”的草案交给莫洛托夫过目。
这份同盟条约要求德国、苏联、日本和意大利,尊重各自的自然形成的势力范围,“友好地”解决任何争端。它将苏联的势力范围划分在朝印度洋方向延伸的方向上。
莫洛托夫并不动心,他说,苏联更感兴趣的是欧洲和达达尼尔海峡,而不是印度洋,因此,他强调说纸上的协议并不能令苏联满意,他要得到能够确保苏联安全的有效保证。
里宾特洛甫闻言,就对莫洛托夫说,苏联有什么样要求都可以说出来,万事好商量。于是莫洛托夫便把苏联的要求和盘托出:“苏联关心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土耳其,而且还关系到保加利亚,另外,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命运也是苏联所关心的。苏联政府还想要了解轴心国对南斯拉夫和希腊有什么打算,还有,苏联政府对瑞典的中立问题也发生了兴趣,,此外,还存在着从波罗的海向外的通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