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高演篡位登基
高殷登基后任命高演为太师,高湛为大司马,平秦王高归彦为司空,赵郡王高睿为尚书左仆射。
不久高殷颁下诏令:“凡是元姓的家庭成员被配入官府为奴和赐人为奴的,全部遣还。”
高殷刚登基就做了一件大好事,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可善良的人未必会有好下场。
高洋去世后高演住在宫禁之中处理丧事,娄太后曾想立他为帝,但在杨愔等一帮大臣的抵制下没有实现。高殷登上皇位之后高演才到朝廷百官中去就列。因为天子居丧,朝廷下诏让高演暂时居住在东馆,大臣们想启奏皇帝的事都先到高演那儿请示决定。杨愔等人因为高演与高湛地位很高,恐怕他们会对高殷产生威胁,所以对他们心怀猜忌。
在东馆住了一阵子之后高演搬出来住回自己的宅第,从此之后有关诏书敕令的事他大多不再干预了。有人对高演说:“凶猛的鸷鸟一旦离开窝巢,鸟蛋就有被掏的危险。在如今这种形势之下大王你怎么可以经常外出呢?”
高演位高权重,自然会有人想对他不利。从此高演在家当起了宅男,闭门谢客。中山太守阳休之去拜见高演,高演托辞不见他。阳休之对王晞说:“过去周公早上读一百篇书,晚上会见七十个士,还恐怕做得不够。如今常山王避什么嫌疑,竟然这样拒绝宾客?”
高洋在的时候,群臣人人不能自保。现在高殷登基了,高演对王晞说:“皇上现在亲自执政了,我们也能托福保住优闲的日子了。”
高演又说:“皇上宽和施仁,真是能继承基业、光大教化的良主啊。”
王晞意识到说服高演的时机到了,刚好顺坡下驴,他对高演说:“先帝在时东宫太子那儿还曾委派人去辅导他。现在皇上年龄还小,骤然承担起处理纷繁的军国大事的重任,殿下正得早晚陪在他身边,亲自听取皇上的言语圣旨。如果放任外姓之人去传递诏命,国家大权必然会旁落,那时殿下虽然想守住自己的藩国,还能如愿吗?即使你能如愿以偿,急流勇退,但请想想,高家的国祚还能够千秋万代永在吗?”
王晞明明是要让高演去做干涉朝政这样的不臣之事,却说出了一大堆义正言辞的道理,让人无从反驳。看来只要想做一件事,总是能找到合适的理由的。
高演听后,默不作声,他想了很久,才问:“那我应该怎样自处呢?”
王晞进言道:“过去周公曾抱着成王摄政七年,然后才把政权归还成王,明确表示自身引退,希望殿下好好想想!”高演说:“我怎么敢自比为周公呢!”
王晞回答说:“以殿下今日的地位声望而言,想不当周公也不行啊!”高演听了没有应声。王晞这是在赶鸭子上架,逼高演去把持朝政。
树欲静而风不止。高殷即将从晋阳出发去邺城,当时的舆论都认为高演必定会留守在晋阳这个国家的根本之地。杨愔等人认为让高演留在晋阳威胁太大,想让高演跟随高殷一起去邺城,留下高湛镇守晋阳。不久他们又觉得高湛留下也是个威胁,下令二王都跟从高殷去邺城,还是这样比较保险。
朝廷内外的人听到这种安排没有不感到害怕惊讶的,大家都预感到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顾命大臣和亲王之间势必有一场对决。杨愔等人接着又下了一道敕令让王晞去当并州长史,这等于断了高演一条臂膀。高演出发去邺城时王晞到郊外为他送行,高演恐怕有人暗中窥视监察,命令王晞赶快回去。临别时高演拉着王晞的手说:“请多保重!”然后转身跳上马飞奔而去。
高归彦总管禁卫军,杨愔留下其中的五千名精兵在晋阳,准备对付非常事件。杨愔事先没有和高归彦商量此事,到达邺城几天后高归彦才知道杨愔减少了他的军队数量。也许杨愔觉得这是小事一桩,也许杨愔独断专行惯了,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但这对高归彦来说却比杀了他亲生父母还要痛苦。少了五千名精兵的高归彦说话嗓门也没以前大了,腰杆子也没以前直了,走到哪里都觉得比别人矮三分。从此高归彦对杨愔产生了怨恨之心,所以才在关键时刻反水,导致杨愔他们一败涂地。
自从天保八年以来,高洋官爵赏赐的太多太滥。杨愔想加以澄清淘汰,带头上表请求解除自己开府及开封王的职务。杨愔有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可其他人没这个追求,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众多沾光窃取皇恩享受荣华的大臣都跟着被废黜罢免了,从此那些原来被宠幸但现在失去官职的人都归心于高演与高湛。你杨愔相出风头也不要拿我们开刀呀,你不仁休怪我们不义!高归彦起初和杨愔、燕子献是一条心,现在也中途变志,把杨愔、燕子献暗中对付二王的种种行为全部都告诉了高演和高湛。
触动别人的利益比触动他们的灵魂还要难,在利益面前一切道德说教都显得力不从心。杨愔犯了一个错误,在权力还没有巩固的时候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改革是大权在握的人才能干的事,如果不能乾纲独断,改革的人一定会死的很惨。动了别人的奶酪,别人岂能不找你拼命。
以前杨愔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干,那是因为有高洋在背后替他撑腰,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谁敢反对?现在老领导走了,新领导又不给力,杨愔只能自己独自面对一切。
当初高洋派侍中宋钦道在东宫教育太子熟悉吏事。宋钦道早就当面启奏高殷:“两位皇叔威权太重,应该设法尽快除去他们。”
但高殷却不同意,对宋钦道说:“你可以和令公杨愔共同商议这件事。”政治斗争这种事必须像高洋那样快刀斩乱麻,多拖一天就多一分危险。高殷太优柔寡断,所以肯定会失败。
杨愔等人商议要把二王派出去当刺史,但考虑到高殷天性慈爱仁厚,恐怕不会批准他们的奏请,所以他们就直接启奏皇太后李氏,详尽讲述了二王构成的威胁以及皇上的安危,希望李氏能拿个主意。哪知小孩不可靠,女人其实更不可靠。
宫人李昌仪是当初被高澄霸占的那个女人,高仲密的妻子,高澄死后李昌仪一直居于北齐宫中。李太后因为李昌仪和自己同姓,便和她很亲近,十分相信她,竟然把杨愔等人递上来的奏折拿给李昌仪看。李昌仪倒是个聪明人,她知道李祖娥肯定斗不过娄昭君,便秘密地把奏折的内容报告了太皇太后娄氏。
李祖娥太没有政治敏锐性了,这么重要的机密居然随便透露给外人,这也注定了她以后悲剧的命运。而杨愔跟了高洋那么久,居然不知道李祖娥其实就是个大花瓶,虽然好看但百无一用,也算是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