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经过两百余年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了明代末期,大商人和大贵族甚至富可敌国。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外国的不少东西,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中国城市都有卖。城乡的商品经济比重大增,商业资本增殖迅速。占人口58%的华东地区,占有80%以上的GDP。南北都出现了一些以经营工商业驰名的城镇,诸如北京、天津、广州、苏州、杭州、武汉、松江、佛山等。城市中也形成了包括大商巨贾、作坊主等比较富裕的工商业者。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四大商帮也逐渐形成。对外贸易也开始高度繁荣。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纪、17世纪时期手工业、经济最繁华的国家之一。

到了明朝,白银才被老百姓真正当钱用。明朝以前,民间基本上不用白银当货币。(具体情况见《炎黄密码》第十一章)。明初,朱元璋也曾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像元朝一样,“宝钞”的发行也没有节制,很快也失败了。朝廷曾严禁白银流通,但权利的手掰不过市场的手。明朝中期,朝野上下都认可白银是流通货币。中国的银矿少,白银产量非常低,每年只有20万两。而明朝经济每年至少需要有500万两白银投入流通。正巧在世界的另一端,西班牙人在南美发现了大银矿。1554年,发展出了使用水银和盐提炼矿石的新型炼银法,自此,西属美洲白银产量猛增。好像冥冥中有一双手,把西班牙人在新大陆发现的白银,与同时期明朝对白银的渴求联系起来。

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了通往东方的秘密大门,非洲南部的好望角。1513年,两艘葡萄牙帆船来到广州。这是欧洲水手第一次登陆中国海岸。1556年,葡萄牙人用500两银子贿赂广东的地方官汪柏,获得了澳门的居住权。小小的澳门岛,在之后的近500年中,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纽带。

1564年,西班牙人开始殖民菲律宾。而菲律宾也是东南亚华人海盗集团的根据地。恰巧1567年,明王朝正式解除“海禁”,把福建的月港定为对海盗和外国人开放的港口。不再对华人海盗进行清剿,史称“隆庆开关”。月港位于今天厦门的九龙江口,朝廷选定它对外开放竟是因为福建周围多山,与内地交通不便,可以防止夷商海盗深入内地。这样,福建的月港,广州的澳门,成为了中国主要的两个对外港口。

中国人能生产世界上最好的商品,而驱动中国不断扩大商品生产的却是在中国紧缺的贵金属——白银。当时的西班牙人尽管一无所有,但手里却掌握着经墨西哥出口的白银,支配漫长的16世纪的墨西哥-菲律宾-中国福建海上跨国大帆船贸易体系就此形成。明朝人和西班牙人在菲律宾进行交易。根据西班牙人的记载,每年有40~50艘中国商船前往菲律宾贸易。明末共有1086艘中国货船抵达菲律宾。西班牙人把白银从美洲运到菲律宾,在那里大量收购中国商人的丝绸、瓷器。境外白银像涟漪一样迅速向中国扩散。在1600年~1630年中,每年经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250吨~300吨。

一个没有白银的国家,却选择白银作货币,是非常危险的。海外的白银成为了明代经济的生命线。

白银与纸钞和铜钱非常不一样!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国家对白银的投放无法控制。失去了货币和发行权和投放权,也就失去了调控经济的最重要手段。(2)白银的流入威胁到了明朝粮食安全。(3)征缴白银为税收会引起税负不均。

白银无法被政府凭空创造出了。这让政府失去了增发货币的权利,再也没有通过通货膨胀来隐形纳税的可能。过去使用纸币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悄悄地掠夺那些富户的财产。而白银架空了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让政府大大变穷。政府再也不能发行法定的货币,也不能对正在流通的货币做一点手脚。更可以通过货币的投放,来引导国家经济。然而使用白银以后,这两种货币手段,政府都没有办法实行。国家财政所需白银,只能从税务中抽取。基本上把政府排除在任何货币政策。

西班牙帆船运来如山的白银,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金主,实际上履行了中央银行的作用。保守的估计,1571-1644年美洲白银产量为6.3亿两,其中有1/3流向中国。明代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约在2.1亿两。 白银流入的本质,就是货币的投放。从船舱里抬出来的白花花的银子,自港口流向集市、工场、村野、官府和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进行商业交换的硬通货。然而这种投放,不经过政府的手去分配,在中国没有均衡地扩散。货币如果由政府投放,政府就能够引导货币流向。(比如为灾区购买粮食)。这其实是一件大事,自秦始皇统一货币以来,中国政府第一次对流通的货币失去了控制。你能想象,中国不发行人民币,市面上只流通美元或欧元吗?

白银的输入破坏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下,价高者得。江南的土地,必然种植“最值钱”的作物。西班牙人的大船载着如山的白银而来。而西北地区饥饿的人们,没有白银。中国老少边穷地区的购买力和漂洋过海而来的西班牙人的购买力有天壤之别。结果就是,江南大种经济作物,而中国其它地方在闹饥荒。为了获得白银,把大量中国的实际财富转移出去了。这些财富,是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创造的,造成全国性的粮食短缺。

明朝后期,政府从老百姓那里收税主要收银子。农民要交税,就得先把粮食卖掉,换成银子税。而只要能弄到银子,农民不生产粮食也可以交税。没到粮食上市的时候,谷贱伤农。农民只有贱卖粮食,才能凑齐交税的白银。结果,种粮食越来越无利可图(其实利润都被商人拿走了)。种庄稼的土地越来越少。

明朝粮食的主产区是长江下游地区。可是,鱼米之乡的江南,在明末却大都不再种粮,口粮竟然需要湖广供给。因中国的精美棉织品和丝织品成为当时国际市场上的畅销货,利润颇丰,让江南越来越多的人改行从事纺织业。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种上了棉花和桑树,而不是水稻。整个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到所有田亩的3/10,局部地区甚至不足1/10。“民以食为天”。明朝政府没有认识到,一旦荒年粮食短缺,就会给国家安全带来致命的一击。于是,陕北发生灾荒以后,南方无粮可调。

明朝时,白银的主体从南方流入京师,从京师流入东北边防,又从东北回流南方。作为传统的粟麦作物区,西北缺乏原棉和生丝,而中国正是用丝绸和瓷器去换国外的白银。白银在城市十分充裕,而农村白银较为稀少。江南地区较为充裕,在山西、陕西则较为稀少。然而全国上下都要用白银来交税,所以,实际上征收白银对各地的压力并不一样。

白银对西北的伤害更加严重。处于市场边缘的西北等地成了白银所灌溉不到的蛮荒地带。而在西北等地由于工商业不发达,没有多少白银收入,所以当地农民必须卖粮换银,但是粮食在当时的物流条件下,自行运输很难,就地出售又很便宜,所以导致大量的农民破产抛荒开始流亡,形成流民。

“一条鞭”把国家税收折合为白银来征收,丰年农民的粮食也根本买不上价,“为纳粮不得不以谷易银”。“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今来关中,自鄂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西北农民稍遇灾荒便难以活命。社会孕育着巨大的危机。

果然,危险来临了。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消灭,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西班牙不久又败于荷兰,失去了很多传统的贸易线路,与东亚的贸易大受影响。1630年前后,美洲银矿的产量也开始急剧下降。本来,殖民地每年有4亿比索的白银收入,但是,1631年以后仅有2亿比索。西班牙国王颁布的严格的贸易规定,开始限制美洲与菲律宾之间的白银运输,还强令斩断对中国的贸易。1635年至1640年期间,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白银进口量骤减,浙江北部的湖州等丝绸产地迅速衰落。来自国外的白银供给急剧下降,这对于明朝社会是灾难性的。

突然间,整个大明帝国开始缺乏白银,产生严重的流动性紧缩,明朝白银和铜钱比价开始剧变,让白银价值猛增,而铜钱和纸钞快速贬值。市场上出现了一种非常怪异的状况,白银严重缺失和匮乏,普通百姓手中根本没有“银子”,而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却越来越贵。以铜钱计价粮食价格上涨10倍。若以白银计价粮食的价格在两三年间价格下滑70%。江南的工商业遭到重创,给普通国民带来了极大灾难。社会经济一片混乱。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4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冰原极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第4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