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中国帝制时期的历史主要是一部经济史,而不是政治史。经济才是帝制社会的首要问题。还要说明一点,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而不是什么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甚至像司马迁这样的儒家史学家,也不得不在他的《史记》中,加上《货殖列传》一章。

在宋以前,土地是最重要的财产,由于一切财富都从土地中产生,土地是盛衰的命门。宋以后,土地被货币化,商品化,资金成了社会上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统治者的贪婪,纸币的使用在元朝坏了事。到了明代,开始用白银来当货币。成也白银,败也白银。元朝亡于通货膨胀,而明朝亡于通货紧缩。

4.稳定期:元朝和明朝前期(1271年~1644年)

蒙古人统治中国北方134年,统治中国南方98年。但我们对于元朝,就像对商朝那样,有一种疏离的陌生感。因为元朝并非完全汉化的朝代,元朝只在其统治的一半时间里实行过科举制,色目人在元朝政权中起到很大作用。元朝共有11位皇帝。史书上的元朝统治者,与中原人的作风颇为不同。

元朝总人口,估算在8000万上下。在元朝皇帝心中,国民的可靠性排名,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也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四等人制度。“色目人”意为“各式各样的人”,包括西域人、西亚人和欧洲人。既有穆斯林,也有基督徒,马可波罗就被视为色目人。元代著名诗人马祖常也是色目人,他信奉基督教。

元朝有明显的民族压迫。蒙古人如果在酒醉后行凶打死汉族人,仅仅赔偿烧埋银了事。而汉族杀死蒙古人要偿命。朝廷严禁汉人持有兵器,这方面留下的大量记载。元朝政府曾大力收缴民间的铁尺、铁骨朵、铁柱杖等铁器。不仅农民用的叉柴草的钢叉被收缴,荒唐的是,连庙里神像手中的刀、枪、弓箭、斧、钺等兵器,都被收走。汉人私藏全副的铠甲的,或者私藏武器十件以上的就要处死。蒙古人严禁汉族人打猎,被抓到就要治罪。在元朝后期,甚至限制汉人拥有马匹。

汉族官僚和色目人曾经为实行“儒法”还是“回回法”进行过激烈的争斗。蒙古人在政治上对汉族比较排斥和提防,重用色目人的倾向比较明显,蒙古、色目人一直控制着主要职位。元朝在各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叫“达鲁花赤”,(蒙语为:“镇守者”)。“达鲁花赤”只能由蒙族或色目人担任,绝不用汉人。但汉族官僚仍然占元朝官僚体系的较大比重。据元朝中期吏部统计,中央政府官员2089人中,蒙古、色目有938人,汉人、南人1151人,汉族占59.6%。京都地方官506人,蒙古、色目有155人,汉人、南人有351人,占69.4%。京都以外地方官19895人,蒙古、色目有5689人,汉人、南人共有14236人,占71.5%。

和宋朝一样,元朝非常重视工商业。由于任用色目人管理元朝的财政,商业具有相当的发展,但整体经济不如宋朝发达。元朝政府把很多商品的垄断专卖权承包给了色目商人,汉族商人受到排挤。

元朝的税收南北不同。南方沿用宋代的两税法,北方则按民户收税。出乎意料的是,蒙古人征税实际上比较轻,史书中有大量的记载。如明朝范濂则认为:“元入中国......赋虽轻,不足法也。”明朝的谈迁认为:“江南......宋时亩税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税无过亩三升,吴民大乐业。”

但是到了元朝后期,元朝统治者不断加强对各族人民的财政搜括。自忽必烈至札牙笃的70年间,国家赋税不断增加,如盐课增加20倍,茶课增加240倍,商税亦增加近10倍。人们负担极其沉重。

经济失败是元朝灭亡的首要原因。元朝皇帝最大的两笔开支就是奉佛和赏赐。奉佛方面的开支,往往占用国家总收入的2/3;元朝统治者特别热衷于喇嘛教活动。每次都要宰杀成百上千的牛羊,把国库挥霍一空。元朝朝廷赏赐皇室和官员的钱,十分惊人。第3代皇帝武宗即位不到一年,赏赐的钱就花去828万锭,而当时一年的国库收入仅280万锭。第4代皇帝仁宗更能挥霍,一年花掉2000万锭。由于皇帝乱花钱,税收又很少,财政上入不敷出。为了敛财,元朝大肆发行纸币“宝钞”,用通货膨胀来搜刮百姓。

元朝的“宝钞”没有形成科学的发行体系。我们知道,每一张纸币都是一张政府的欠条,对应着国库里的真金白银。比如,每一张英镑,(名义上)都可以到政府那里兑换一磅白银。一旦政府把国库中的真金白银花掉,流通中的纸钞实际上就是废纸一张。从忽必烈开始,元朝政府就敢乱动发行宝钞的准备金。国库里如果没有真金白银,发行的纸钞无法兑换,就是白纸一张。

今天,市面上的人民币百元钞票每3年就要更新一次。10元、50元钞票则不到2年就要更新一次。政府就会通过银行把旧钞票收回并集中销毁,然后再印一张一模一样的钱通过银行投入流通。这样,被污染、破损的人民币会被替换,市面上的钱一直都很新鲜光洁。不会给国民造成损失。然而在元朝,宝钞投入流通以后,就再也不能兑换,只能一直流通到完全破损为止,这张钱才算作废。最后一个接受这张钱的人就要承担损失。

元朝发行宝钞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实际流通的需要,造成严重通货膨胀。特别是末代皇帝元顺帝时期,宰相脱脱为了挽救元朝,开始滥发纸币。“每日印造,不可数计”。结果,与国民党49年以前的情况一样,元朝末年,物价涨了十倍以上,在京城用五百贯交钞,还买不到一斗小米。百姓困苦不堪,怨声载道。

元末的自然灾害,同样不能忽视。14世纪的一百年中,“至少有36个冬天异常严寒,比有记载的任何一个世纪都多”,是一段天灾十分频繁的时期。从1335年起,全国各地水灾不断。特别是黄河在1344年的决口泛滥,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虽然元政府确实采取了赈济灾民的措施,后期用于赈灾的粮食不少于40 万石,但只是杯水车薪。1351年,元政府调集十五万民夫修治黄河。让大量的汉族青壮年聚集在一起,为起义提供了机会。当民夫们挖出那个刻有“此物一出天下反”的石人后,群情激昂。汉族起义军很快遍布全国,最后朱元璋部于1368年攻克北京,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走到了尽头。

1368年建立的明朝是第10个帝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在前期非常保守、复古,是一个秦或隋那样极权的大政府,对百姓的控制非常严格。这种极权的后盾就是高达270多万的卫所制军队。朱元璋继承元朝的制度,把全国国民分为民籍、军籍和匠籍,种地的永远种地,当兵的代代当兵,作工匠的辈辈做工匠。朱元璋曾经看着很多亲人饿死。他将农业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对官吏和商人都较为敌视。明初采用了刘邦“重农抑商”的政策。

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统治期间,明朝进入全盛时期。朱棣把首都从南京搬到北京,因为他的皇位是从侄子那里抢来的,而华北是他可靠的根据地。朱棣还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高的建筑,80多米高的南京报恩寺塔。特别是七次声势浩大的下西洋远航,让中国的官方舰队第一次来到人类的故乡——非洲。郑和甚至把长颈鹿运回中国,并且一口咬定它是麒麟。郑公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起几十年后欧洲航海者所谓的“创举”来,要浩大宏伟得多。

那时正是世界巨变的前夕,“现代化”的浪潮将席卷这颗蓝色星球。在大陆的另一端,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开始下海向非洲南部远航,激起的涟漪,将让中国海平线上出现新的“变量”。而在中国,郑和死后,皇帝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结果把广阔的大海都留给了欧洲人。原因是远航成本巨大,虽然运回好多昂贵的奢侈品,但是在中国没有市场。而在整个航海项目中,死亡的人数肯定超过一万人。为了防范东南亚华人海盗和日本的倭寇,明初实行“海禁”政策。规定“片板不得下海”。

明初,商业受到政府的严厉打压,较为萧条。但人类追求利润,改善生活的天性不会泯灭。到了明代中期,随着政府控制力的减弱,民间资本终于冲破重重束缚,工商业重新兴旺起来。城镇不断从农村吸收原料和劳动力,富有阶层不断向工商业投资,部分农民弃本就末,力图在城镇工商业、运输业中谋取枝栖。在明朝小说中有“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生业,科举反在次着”的句子。还有“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的诗句流传。明朝终于回到了宋朝那种重视商业的道路。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冰原极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第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