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礼乐制则是强化等级制度的典章礼仪。礼乐制规定:天子在宴饮中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天子的坐席有五层,诸侯的坐席是三层,大夫的坐席是二层;天子的歌舞可以有八行舞女,诸侯可以排六行舞女,大夫只能有四行:天子一天能吃四顿饭,诸侯一天能吃三顿饭,大夫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此外,各级贵族一顿吃几个菜,出门用几匹马拉车,营造城池要多大都有规定。

礼乐制让人们在参与各种仪式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器物规格,不断强化自我的等级意识。用等级制度和身份观念来建立国家机器。所以春秋时,孔子听说鲁国大夫季孙氏在院子里弄了8行舞女之后,生气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正是有了列鼎制度以后,到了战国时期,魏国人才能编造出大禹铸九鼎的故事,战国以前也没有九州一说。

(3)变革意识形态。

商人和周人是两个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有很大差异。

商人极其迷信,宗教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周公旦制定了世俗化政策,宗教活动在周人生活中的地位大为下降。统治者已将注意力从神转移到人。孔子的很多言论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正是周人的世俗化改革,使后世中国人对宗教没有热忱,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

商朝人崇拜北极星,“帝”是商朝人的最高神;而周人崇拜天空,“天”是周人的最高神。周王是全天下的主人,被称为“天子”。“天子”之称就始于周代。天空崇拜,以及“天之子”的称呼,似乎都与草原文化有关。在佛教传入之前,古汉语没有“世界”、“人间”这些词语,古人用“天下”来指全世界。

周人废除了残忍的用活人殉葬和祭奠的制度。人牲在商代非常普遍。而对周人的墓葬的考古发掘中,所有姬姓诸侯国都没有用活人殉葬的情况。发现有殉人的周代墓葬,都是异姓诸侯国的国君墓,而且殉人很少。但是,春秋时期,秦国又开始了这种残忍习俗,秦穆公死后,用了177人来殉葬。之后,殉葬制度在汉唐时期又被废除。但到了明代,殉葬还是有发生。直到康熙时期,殉葬才彻底被废除。

周确定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把确立王权的方法,从武力威慑转变为王德感化。“德”这个字在周初才出现,商代甲骨文中没有“德”字。德原本是宗教概念,本意是“得”,意为“得到上天的认可”。最初仅指王德,只和周天子有关。因为周天子才有沟通上天的特权。

西周后期,“德”才开始在社会各阶层流行。德也从宗教概念转变为伦理概念,成为正心修身的意思。变为今天道德的意思。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小人既然已经有德,说明德已成为民众普遍的行为准则,分化为“仁、义、礼、智、信”等很多方面,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

(4)同姓不婚

周公之礼规定,同一个宗族的男女不许通婚。男子也不许娶自己宗族的女子为妻。女子成年后必须离开父亲的宗族嫁到另外一个宗族。

千万不要以为同姓不婚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误解。(就不讲林妹妹和宝姐姐的故事了)。同姓不婚是周人为打破中原的血缘社会而作的一次努力。如果一个宗族的成员完全是内部通婚,那么社会上必然会形成一个一个封闭的小的血缘社会。这些小的血缘团体渐渐无法融合。犹太人之所以长期没有被同化,就是因为犹太人坚持族内通婚。所以,族内通婚往往导致独立民族的形成,使一个社会长期保持在血缘社会阶段,无法进入地缘社会。比如今天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等地仍处在部族社会。

商人有宗族内部通婚的习俗。商代的妇好是子姓,和武丁有是同姓,而妇好是武丁的妻子,可见商代没有同姓不婚的习俗。商朝的后人被封在宋国。宋国曾被讥笑为“三世无大夫”。就是嘲笑宋国国君之家和大夫之家本是同姓,却可以通婚。

同姓不婚还通过婚姻的方式,把各个宗族联接了起来。宗族与宗族之间千丝万缕的婚姻联系,打破了宗族之间的血缘壁垒。周族的始祖古公檀父的妻子姓姜,出身于姜子牙所在的羌部族。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数次通婚,后世也把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3、国人与野人

周究竟是怎样一个朝代,从国人和野人的角度去看最合适。

在周代,把住在城郭里的居民叫做“国人”,把住在田野里的农夫称作“野人”。国人与野人不仅有居住地之分,也有民族之分。国人是西方来的征服者的后裔,而野人是被统治的中原土著。

武王灭商以后,天子把东方的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功臣。“分封”实际上是一种武装驻防,目的是为了控制东方各族,具有殖民的性质。贵族们带领周族公社农民进驻广大占领区后,必须先建立一个军事据点,才能有效统治中原土著。所以,周人到达封地后就要立即营建城池。城建好后,周人住在安全的城郭内,防备本地土著的袭击和反抗。而土著只能住在田野之中,从此受周人的统治。

周人在东方营造的城池,周初只有70多座,分布在全国要冲或富饶之地。这些城池就是周人的殖民据点,各国的疆域都是以这些城池为中心扩展开的。到了春秋时期,周人在中原的城池已经增长到600多座。到了战国时期,城池数量超过1000。

依照周礼,诸侯国国都的城墙一边边长不能超过2100米(900周丈),卿大夫封邑的城墙边长不能超过700 米,城墙高度不能超过3.5米。西周时期,周天子力量强大,周礼被严格执行。但到了春秋战国时,周天子力量衰微,诸侯所营建的城池往往超出了限制。随着城池的营造,一些著名的匠人开始出现,鲁班就是代表。

周人武装拓殖的“城”通常有两层城墙,内者曰城,外者曰郭。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宫室、宗庙、贵族府邸、武库、粮仓等重要建筑都在内城之中。国人则生活在内城和外郭之间。所以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说法。居于城中的贵族叫做“都君子”,平民则称为“都人”或国人。

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西周时期,散居在各地中的商朝遗民,因为土地被周人夺走,只好以贩卖货物为生。由于他们是商族人,“商”这个字在汉语里就有了货物流通的意思,并成为做生意的标准称呼。

春秋末期,中国总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大约20%为城镇人口。齐国的首都临淄经济最为发达。临淄从春秋经战国到西汉初年一直是东亚最大的城市。春秋时期临淄人口超过23万人,战国时则超过35万。各国其他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都得以繁荣,城市之间的商品交换形成一张遍布全国的贸易网。著名的商业城市有“陶”,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有冶铁中心“宛”。商人经商的利润一般在3%~5%之间。当时利润最丰厚的行业有冶铁业和煮盐业。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冰原极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第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