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3.历史上真的有夏代吗?

我们对夏朝的全部了解,全都来自《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的记载。按照这些文献的记述,距今4000到3600年前,曾经有一个叫做夏的朝代统一中国。它延续五百年,传王十六代,与后世王朝一样,也曾盛极一时,终因国王失德而亡国。

但考古发掘的“夏朝”所处地层的各种文化,与史书上“夏”在时间、范围、发展水平等方面非常不一致。特别是二里头古城。它是中原地区3800年前后最大的聚落。学者们竭力把它和夏朝联系起来。可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这种互相关联非常困难。考古发掘的二里头文物体现的是从酋长管辖地向国家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文明萌芽诞生的痕迹,没有任何王朝迹象。主持二里头考古工作的许宏博士,就坚决认为,目前还没有考古证据证明中国确实曾有过夏朝。

事情复杂了,考古成果不支持古籍中对夏朝的描述。

夏朝不可能是一个精神世界里的王朝,它必然要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留下痕迹。因为“朝代”、“文明”是强烈的人类活动。王朝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必然会留下大量文物,想藏都藏不住。可直到今天,“夏”的真相还笼罩在一片迷雾里。

目前,支持夏朝存在的证据有:

(1)史书确有对夏朝的大量记载。古人可以虚构一个人物,可以虚构一个故事,但是不太可能硬生生地编出一个王朝来。虚构一个王朝过于大手笔。

(2)考古发掘确实发现了二里头遗址。证明当时在河南确实有一个地方性的王国。

(3)周初在洛阳一带生产的青铜器上有“宅兹中国”的字样,这说明周代初年就有把洛阳盆地视为天下中心的思想。这种思想不可能是周人凭空获得的。

(4)考古发现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中原一带确实有文化更替现象。河北下七洹文化进入洛阳盆地,与二里头文化融合。这与史书中记载的商革夏命相一致。

认为夏朝不存在的理由有:

(1)最早记录夏朝的古籍的可信度并不高。对“夏朝”最早的文字描述都出现在春秋时期,已经距离二里头古城灭亡近千年。《尚书》、《左转》、《竹书纪年》、《史记》等古籍的时间均不早于春秋时期。

(2)商代没有留下对“夏”的只言片语的记载。在甲骨文的百万字里从未提过夏,好像商代人根本不知道曾有过夏朝。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上也没有提过夏朝。

(3)二里头的文明水平很低。发掘出的青铜器数量与新石器工具比,所占比例极低。石器有几千件,而青铜器仅104件。青铜器仍处于从属地位,证明当时仍然是新石器水平的生产力。二里头还保留着酋长管辖地的很多野蛮习俗,比如:把活人埋在建筑物下面用来奠基。

(4)二里头古城的规模有限。学者用不同方法推算,都确定二里头古城鼎盛时期有2万多人口。尽管它是当时东亚最大的聚居区,可2万人口只能称作一个小镇,作为一个王朝的首都规模有点小;二里头文化分布在洛阳盆地附近方圆200公里的区域里,这么小的地盘也很难被称为一个王朝。

(5)二里头王气不足。它的建筑规划虽然有一些中轴线对称的倾向,即所谓“建中立极”的思想,体现出“朦胧的王气”,但并不严格明显。主要建筑也不够大气。最大的1号宫殿也只相当于农舍大小。当时还没有瓦片,二里头的所有屋顶都是茅草屋顶。平民区还有大量的半地穴式的原始房屋。一些人评论整个二里头遗址只是一些“破草棚子”。

这种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的不一致,应该怎么看?我说说我的看法。

历史上在二里头一带确实有一个叫做“夏”的宗族政权。但是它并不是统一中原、号令天下的王朝,而只是地方性的小型酋长国。当时的中原远未统一,还属于血缘社会,中原人群还分成上千个部族。而“夏”只是各部族中最突出的一个。夏建造了当时远东最大的聚居地(二里头),控制着周围方圆200公里的土地,已具有城邦的性质。与周围的各部族相比,夏国是最先进的一个,显得非常富有和豪华,受到周围酋长国的尊敬。但它还不能称为一个朝代。

王朝应该是一个一统天下的强大中央政权。夏的统治范围有限,所以不能被称为王朝。所以,没有“夏王朝”,但确有“夏王国”。夏国周围有很多其他部族。比如:岳石文化族群、夏家店下层文化族群、(先商集团)下七洹文化等人群。夏与这些人群是并存的。

有关夏朝的详细记载是在周代重新构写的。史官夸大了“夏国”的存在,导致了变形。史书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周代人夸大夏国,就是为周代的正统观、天命观服务。周人认为,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失去统治的合法性。所以,用夏、商的亡国之君来教育君主。就这样,渐渐的有了夏代、商代的说法。

3800年前,中原人口大约550万。而二里头在其鼎盛时期,控制的人口绝不会超过50万。(二里头古城仅有2万多人口)。二里头古城只是中原上百上千个部族政权中的一个。那时中国社会尚未统一。古书上记载的三皇五帝的活动范围南达会稽,北至涿鹿,必定是后世的杜撰。在那个还未统一的中原大地上,还生活着好多未开化的部族。从河北走到浙江在当时是一段非常危险的旅程。

夏国虽然没有建立一个王朝,但她仍然是世界上最早的黄种人国家,是光照东亚的文明火炬,是华夏文明的成丁礼,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拂不去的梦。

4.商朝的建立和前商

(1)商朝的建立

距今约4000年前后,一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从赤峰地区南下,在燕山一带与华北土著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部族。该部族似乎以游牧为主,养牛业很发达。他们创造的文化考古学上称为下七垣文化。该部族做饭的炊具是陶鬲,其风格被后来的商朝人承继了下来。该部族也被称为先商部族。

先商部族不断南迁,在石家庄、邯郸等地都留有遗迹。先商部族特别好战,经常与土著发生冲突。在距今3600年前后先商部族进入河南郑州,与一些山东境内的东夷部族建立了联盟关系,威胁到夏王国的安全。

3600年左右,以河南郑州为大本营,商夷联军开始西进灭夏。他们先后攻陷大师姑、西史村等夏人堡垒,最后攻占洛阳盆地,二里头古城从此荒废成为今天的废墟。所以,夏国的灭亡与其末代国王的道德水平没有关系,是外族侵略导致的亡国。

商人于是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他们在距二里头6公里处建造偃师商城,用以监视夏国遗民。商族主力则回到郑州大本营,在那里正式营建“亳都”,也就是今天的郑州商城遗址。

郑州商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相当于300个足球场那么大。城墙周长为6960 米,可能有11个城门。整个城区为不规则的五边形,一小段城墙今天仍然高于地面,而大部分城区都被压在今日郑州市区之下。它是天乙到仲丁10代商王的定都之城,始建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废弃于公元前1400年前后。在郑州商城内出土了上万件的文物,包括青铜器200多件。其中的杜岭方鼎高达1米,大约铸造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方鼎气势磅礴,纹饰精美,是商王的国宝重器,辉映着郑州商城的王者气魄。

下图:杜岭方鼎,发现于河南郑州

商早期控制范围很小,基本上继承了夏的势力范围。之后,好战的商部族又经过一些列征战,其控制范围远远超过了夏。为了控制铜矿产地,商向南方的扩张。早商类型的陶器一直分布到湘江和赣江流域的长江流域;在北方,早商文化在分布上对黄土高原一带的“鬼方”形成钳形包围之势,甚至河套地区的朱开沟遗址中都有商文化成分;在东方,商在今天济南大辛庄营建了定居点,开始了对东夷族的统治。由于商的统治范围大为扩大,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统御中原能力的政治实体。也就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商朝前期的中原总人口大约700百万左右。其中受商直接控制的人口,大约在150万左右,各级附属国的人口肯定超过150万。因此商控制了近一半的中原人口,远超过夏国。随着商朝版图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商朝后期人口已达400万以上。

(2)没有官员的朝代

商代是一个血缘社会,与汉朝以来的地缘社会相当不一样。而官僚是地缘社会的产物。我不是说商代一个当官的也没有,而是说商代没有官僚阶层。其实春秋以前的中国社会都没有官僚阶层。很多被记载为商代官员的人物,更重要的身份其实是宗族的族长。

商朝与我们多数人的想象非常不同。它的国家政权还非常原始。只有王族,也就是国王所在的宗族的成员,才有资格议政,国事就是“子族”的家事,商王任命的大臣都是商王的兄弟、儿子或者侄子等亲属。商代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满朝文武百官、忠臣良将,商王更多地依赖自己宗族的力量来统治国家。用商与唐宋明清比,就像用小作坊与大公司比一样。后世那种出身平民,与统治者没有血缘关系,专业从政,为国家服务的职业官僚,或者儒生,直到春秋时期才会出现。而后世被讹传为开国丞相的伊尹,其真实身份是东夷族的酋长,也是商王灭夏的合作伙伴。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冰原极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第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