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提前说一下:宗族族长制,对应着“古姓制”时期;而封建贵族制则对应着“氏姓制”时期;帝国时代,则是姓氏合一的“新姓制”时期。关于姓氏的问题请参见《炎黄密码》第九章。

2.二里头古城遗址(约3850年前~约3600年前)

我们第三章所叙述的嵩山南麓的那场中原大战之后,新砦集团傲视中原。后来,不知何种原因,新砦人集体背井离乡,向北迁徙了80公里,来到二里头盆地定居。

越过嵩山向北,就是洛阳盆地。盆地内地势平坦开阔,伊洛两河横贯流过,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能够养活密集的人口。盆地周边的地形还非常有利于军事防御。二里头古城就在洛阳盆地的北沿,洛河南岸。

洛阳盆地虽然得天独厚,史前却仅有一些小村落,定居的人一直非常少。到了距今3800年二里头建城以后,这里的人口才猛增。二里头古城的崛起的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有了在2万到3万的人口,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聚落。如此迅速的人口聚集,只能解释为周边人口的涌入。二里头没有统一规划的公共墓地,墓葬分布很随意。而比二里头更早或更晚的遗址(陶寺、殷墟)都存在着明确的宗族墓地。这也证明二里头是一个“百姓”汇集的非血亲宗族的移民社会。它是东亚的第一座城市,之前以宗族血缘维系的一城一姓的古城都只能称作城堡。

二里头古城遗址面积约3平方公里。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遗址的西部地势略低,是普通居民的一般居住区。普通居住区内,建筑样式主要分为三类,一种是地面修建的宽敞房子,土木结构,有夯土台基,可达80多平方米,比较宽敞;另外一种是半地穴式,其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比较简陋;最简陋的是窑洞,面积仅4平方米左右。民居的差异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高度分化。

二里头遗址的东面稍高,是古城的核心区,分布着宫殿基址群、铸铜作坊遗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遗存。核心区的中心是长方形的二里头宫城,是一座城中之城,城墙东西长360米,南北长290米,墙的厚度在两米左右。4条宽阔的大道以宫城为中心呈“井”字形交错排列。大道有10米宽 ,既是交通枢纽,也划分出九宫格格局的城市功能区。二里头都邑核心区的整体布局存在一条南北延伸的中轴线。北面是祭祀区,宫城居中,南面是手工业作坊区。以轴对称而“建中立极”的城市布局,在二里头的规划中已经确立。这是后来政治性王权城市的重要特点。

二里头1号宫殿位于宫城内的西南角,建立在一个大约100x100米的大型夯土台基上。该建筑群由主殿、四面围廊、庭院和门塾等部分构成。主殿位于庭院北部的高台上,坐北朝南,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木骨泥墙,大的柱子直径有30公分。主殿前是平整宽阔的庭院,可容纳万人。宫殿的正门在南庑的中部,正对着主殿,有3条门道,每条宽约3米,被还原为一座高大的穿堂式门房。廊庑使宫殿与外界隔开,造成宫殿建筑的威严和神秘,体现出刻意为之的封闭感和纵深感。参见者需要在行进一段距离后,才能逐渐靠近神圣的权力核心。窈窕宫闱,庭院深深。个人在庞大的权力系统下,显得格外渺小。

修建1号宫殿是一项大型公共工程。仅夯筑台基一项就需要1000个劳动力工作200天才能完成。而算上宫殿的设计、测量、挖槽、取土、运土、夯筑、筑墙、盖房等工序,所需劳动日数当以数十万甚至百万计。这也显示二里头社会的巨大动员能力。一般认为1号宫殿是统治者进行祭祀活动,发布政令的礼仪性建筑。

2号宫殿紧贴着宫城东面城墙的中部。主要也是由主殿、庭院、门房以及廊庑组成,在殿堂与北墙之间还有一座大墓。2号宫殿小于1号宫殿,其东西约为58米,南北约为72米。2号宫殿的建筑格局与样式与1号宫殿基本相同。两座宫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发掘证明,一号宫殿东北部的廊庑建筑中还开有后门,而二号宫殿基址刚好坐落在一号宫殿基址的东北方150米左右,显然,它们应该共同构成为一组宫殿建筑群。如此庞大的宫殿群的存在,表明二里头遗址应是王都所在。

宫城南侧,大路的对面,是手工业作坊区,包括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作坊区外面也被围墙包围着。青铜器和绿松石制品都是祭祀的礼器。这个手工作坊区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官营作坊。考古学家许宏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高科技产业基地”。但作为礼器的青铜器,在二里头时代也被上层严格管控。整个作坊区都可能被高墙围住,处于封闭的环境内。青铜器冶铸作坊位于作坊区的南端,有1万平方米左右,出土了一些铜渣、坩锅残片、陶范残片等,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第一座青铜铸造作坊。

之前,青铜器在中原只有零星的发现,而且很明显有从西北向中原传播的趋势。在陶寺,仅仅发现4件青铜器,而没有发现制铜作坊遗址,应为输入品。而在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的数量猛增,有104件之多,绝对是一个数量上的飞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特权与军事实力是早期政权基础。二里头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青铜礼器主要有爵、斝、盉、鼎等,都是仿制的陶器器形。中国人自古就有用吃饭的锅碗瓢盆来作礼器祭祀祖先的传统。二里头时期青铜礼器取代陶制礼器成为上层社会祭祀活动的主要器具,并被后世礼仪活动所承袭。如《诗经 大雅 行苇》中的“或献或酢,洗爵奠斝。”爵这种在影视作品中出镜率极高的容器,就是二里头人发明的。二里头也出土了少量青铜兵器,包括戈、钺、斧和箭头。出土的戈、钺、斧都没有开刃,不属于实用兵器,而是礼仪用器。还出土了一些铜箭头。箭头是消耗性武器,说明当时青铜铸造业的产量已经很可观。

这是一个巫术和暴力弥漫的年代。2004年,在二里头出土了一条绿松石龙形器,是一件在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法器,斜放在墓主人的身上。这件龙形器是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全器整体保存较好,图案清晰可辨,仅局部石片有所松动。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色彩绚丽。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头置于由绿松石片黏嵌而成的托座上。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

二里头绿松石龙vs嵩山南麓龙纹图案

在二里头目前还没有找到一座国王级别的大墓,也没有找到存在权力顶层人物的蛛丝马迹。是否在当时的政治结构中不存在这样的顶层,或者说没有绝对的王?在商代早期的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也没有找到王者大墓。学者张光直分析殷商时期的金文和甲骨文,认为商朝可能是几大宗族轮流执政。那么二里头呢?它的政治模式仍然是个谜。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冰原极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第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