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三章:诸葛亮军事——他的形势那么严峻

司马懿老谋深算,诸葛亮天下奇才,哪一个更高明?

司马懿出身于世代儒家,参与建立魏国的政制,在世事危难之际能有所救助,清理朝纲,文才武略,实有可称道的一面。然而这人好玩弄阴谋,做事不讲仁义,猜疑妒忌,诡计多端。譬如他为让曹魏自取灭亡,故意装病,河南尹李胜离京赴任前去看他,他故意说胡话,装得命在旦夕,使曹爽放松了警惕;他把何宴等人下狱后,任由狱吏审讯拷打,最后连诛三族。象这类伤天害理昧良心的事,诸葛亮是做不出来的。用这种虚情假义对待一切事物,倘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到中原地带去会战,以他的奸谋来对孔明的统帅有方,战争结果就不好说了。

汉朝灭亡,天下三分,这二人同时生活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投靠了一方之主。诸葛亮从蜀汉开始活动,地盘只有一个州,与大国相比,只占九分之一,指挥着数万军队,长驰于祁山一带,意气风发,大有饮马长江的壮志。司马懿拥有天下十倍之地,仗着手握重兵军权,城垒坚固,部队精锐,制定的战术是自保。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尽全国之力伐吴,结果被火烧连营,把本钱赔掉一半。刘备的致命错误决定,他撒手西去一了百了,沉重的负担交给了诸葛亮,直到武侯去世,也未能挽回损失。我们尚且能看出北伐无功而返,那么诸葛亮自己必然也是心知肚明。他之所以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攻为守,是为了在情感上报答刘备,也是为自己尽责,(或多或少也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了可能中国最早的官员财产公布(“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粟,以负陛下”),而且是宰相级别的高官(虽有分谤的成分),家无余财。

司马懿和诸葛亮统军各有优劣,就出兵点和国家实力来看,诸葛亮在起点就落后了太多,是绑着一只脚和司马懿赛跑的。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作为并不突出,虽跟天时地利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在于人谋。

复习了一下商鞅变法,发现商鞅的话真的是字字珠玑:”有高人之行,必见非于世;有独见之虑,必见敖于民。”比常人高的行为能力就一定会遭致世人的非议,能有独到的见解和谋虑一定会被普通人认为你是多余的。因此人们往往宁可相信平庸且与自己亲近的人,而不愿听高明却与自己不熟的论谈;毁坏金石一样的策略,转而采取维稳而无功的计划;承袭当世普通人所遵守的规范,而丢弃明智而反常规的行为。但是,人与人的分水岭,也恰恰是从这里开始。你懂的:)

三/一,善治天下者慎用兵

兵者凶器也。善于治理天下的人,经常贮藏天下用不完的财富以应对不虞之需,因而“国有余威,民有余情,府有余财,兵有余力。叛者有余畏,顺者有余安”;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有一点事就要惊动天下,拿出国家全部力量,去争取一个偏隅的胜负,就算取胜了,但倾天下之力仅仅收复一小片地方,非武;使天下疲惫不堪动摇了国家的根基,民怨沸腾憎恨官僚,非情;百姓拿舞刀弄枪当儿戏,非安。如此非武,非情,非安之策,为政者需慎之又慎。

汉顺帝时期,今越南北部一带发生叛乱,而朝廷大臣都想发动荆州,扬州,兖州,豫州四万人的军队前去讨伐,看来朝廷上这帮人都是无能之辈。如果没有李固的远见卓识,任命祝良为九真太守,张乔为交趾太守,两人皆不带兵只身前去抚慰,诱导背叛者投降,汉朝的天下就会变的很危险。

诸葛亮治蜀时期,南蛮叛乱。等到益州、永昌、柯、越四郡都被平定了,诸葛亮仍然任用当地原来的首领为四郡的地方官吏。有人劝诸葛亮不要这样做,诸葛亮说:“如果留外地人为官,则要留驻军队,留驻军队,则粮草供应困难,这是第一个难题;这些夷族刚受过战争之苦,父兄多有死伤,怨气未消,任用外地人而不留驻军队,定有祸患,这是第二个难题;这些夷族叛乱分子屡次三番杀死和废掉官吏,自知有罪,与我们隔阂很深,若留下外地人为官,终究难以被他们信任,这是第三个难题。我现在是要不留军队,不转运粮食,使法令、政纪大体得以贯彻,让夷族和汉人大何安定下来。”于是诸葛亮网罗孟获等当地的著名人物,任命为地方官使,让他们贡献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供给军队和朝廷使用。从此之后,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这一地区的夷族再也没有反叛。“七擒孟获”的故事原型就来自于此,诸葛亮安定后方,不得不说的确有一套。

诸葛亮这么做,南蛮之人就会认为,我们对于蜀汉就像是疥癣之疾,根本算不上一回事,而蜀汉对我们如此宽仁。如果我们依然坚持对抗不归顺朝廷,我们这些南蛮对于蜀汉又算什么呢?蜀汉自然安定,也从容使那些只知道穷兵黩武的背叛者投降。天子有如此赫赫威德,不仅使得远叛归附,即使是国内的权奸之人,也不敢萌生背叛之心。所以说,九真,交趾俯首称臣,南蛮归化蜀国,皆领军者之功。诸葛亮善政,蜀国也因此安然无恙,这是值得赞扬的。

然而,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开始于朝廷军队在云南吃了败仗;当北宋倾天下之力与西夏争胜负的时候,金国的建立者女真人已经清楚的看到了宋朝的荏弱。一位好的官吏就能制止的叛乱,惊动天下之力却不一定就能把事情做好。杀鸡非要用牛刀,这样的朝廷是自己给自己招祸。朝廷无人有良谋,而贪功者又阻挠良谋;国家没有强大的力量,国家命运也难以维持持久。故而,善治天下者慎用兵,善治国者慎决策。

三/二,恃险不足以兴霸

从前魏武候渡西河时对吴起说:“山河险要坚固,这是魏国的宝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却不修仁义道德,因而被禹灭掉。夏桀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在它的南面,羊肠在它的北面,但不行仁政,因而被商汤放逐。因此说,在政德,不在山河险要。”

袁绍曾声称的“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早在起兵征讨董卓的时候,他的志向已经确定,所以董卓被杀,长安大乱,中原沸沸扬扬,他却泰然自若,驻军冀州,对天下的大乱漠不关心。袁绍的灭亡,也是由此决定的。

想争天下成就大事的人,没什么比有依赖性更令人担心的了。如果有可以依赖的东西,自己会依赖他,谋臣武将会依赖他,士兵也会依赖他。他们所依赖的无非就是险要之地,而一旦离开了,他们就会因为丧失所依赖的东西而陷入困顿,《周易》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又说:“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山区的人,从山中出来后在平原上就显得无所适从;水乡的人,离开河湖在陆地上就显得无所适从。丧失他所依赖的东西而到他不熟悉的地方,就像是鸟没了翅膀,鱼没了尾巴。这就是蜀国直到亡国也没能越过陇右,吴国到了亡国也没能跨过长江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驭之,无所不可”。在山用山,在水用水,自己本来就没有特别需要依赖的,那么任何一种有用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自己依仗的力量,所以无所依赖便是一切皆可依赖,这是争天下的好办法。

然而,诸葛亮劝刘备占据天府之国的益州,也是想要依赖险要,因而可以生存下去。这是为什么呢?刘备当时的处境十分艰难,中国北方基本被曹操占领,而荆州,扬州因孙坚,孙策,孙权父子的长期占有而十分稳定,如果舍弃益州,刘备便无家可归,并非只因为剑阁的险要,土地的肥沃,补给的充足而专门去依赖这些。西晋末年,成汉政权的创立者李特看到剑阁的险要,感叹道:“刘禅有此而不知自存”。再到后来,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后蜀,皆占据蜀地而称孤道寡。如果不是因为天下大乱,无暇西顾,仅凭益州险要的地势,能保证这些小王朝延续两代吗?

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小说在线阅读_第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铲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第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