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四/六,不懂政治

政治对于吕布是彻头彻尾的一丁点都不懂,哪怕稍微懂一点点,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他不明白怎样除掉国贼,才能既大快人心,又有利于自己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他不明白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样的简单道理,以为打仗就是靠武力取胜,而不需要政治手腕;他不明白这个国家里谁是英雄,谁是军阀,谁能成为拨乱反正的命世之才,谁只能做混乱的祸首;他也不明白自己能力实在有限,做个将军领兵打仗还可以,但是一旦成为领袖,就成了一个草包;他也不明白什么样的人值得拉拢,什么样的人应该抹黑,然后把他们变成自己攻击的对象以笼络人心。孙坚、孙策父子的手段告诉你什么叫做懂政治:董卓害怕孙坚,就派人来求和,定亲,并且给子弟加官进爵。孙坚怎么回应的?“卓逆天无道,倾覆王室,不杀汝三族吾死不瞑目”!袁术篡位称帝,孙策立刻公开与之绝交,并且发兵攻打之。这就叫懂政治。而吕布是怎么做的?不仅不跟袁术撕破脸,还要把女儿嫁过去。他日有人打袁术顺便也找个理由连你一起打了,真是幼稚之极!

吕布不懂政治,也和他跟的主公太差有关。当人们羽翼未丰,思想体系未形成,心智也不成熟的时候,若要求进步的话,总会选择一个人物作为参照,然后身体力行的模仿之。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我深以为然,所以不要觉得向别人学习就是承认了自己不如别人,是件丢脸的事情,谁知道以后会不会青出于蓝呢?而吕布所参考和学习的对象:丁原和董卓,实在太差了,除了教会了吕布武勇,好勇斗狠急功近利,似乎并没有太多值得吕布学习的优点,特别是最关键的懂政治。不少人自从跟了曹操一段时间后,就变的很懂政治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刘备。吕布没遇到明主,实在是一大悲剧。

四/七,殃人者,必自殃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的时间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这些牢盆狎客,团扇才人日子过的是乐呵乐呵,可就在第二年(公元354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惨到什么程度?叫做“牛马互相吃对方身上的毛”。以前只知道换孩子吃已经灭绝人伦了,没想到牛马这些食草动物都被逼上绝境。就在五十年后,东晋元兴年前,又闹大饥荒了。

三吴地区深受无粮可食的苦难,因为桓玄关闭了三吴地区买入粮食的渠道,加上孙恩作乱的危害,贫苦的老百姓已经死无葬身之地。桓玄占据长江上游,为了满足其造反的野心,罪大恶极的阻止买进粮食,断绝三吴之地的口粮以削弱朝廷的实力,自以为计谋很高明,殊不知假设有朝一日他窃取了东晋的政权而占有三吴之地,那么三吴之地就会成为他的根据地,难道他希望得到的是一片萧条的地盘吗?桓玄不安抚百姓,反而为了一己之私而祸害百姓,难怪他在京口战役一败不可收拾,毫无回旋余地。

董卓杀了袁术全家,这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啊!吕布杀了董卓,照理说是送了袁术一个天大的人情。但是当吕布要投奔袁术的时候,袁术什么反应呢?“恶其反复,拒而不受”。后来由于军事联盟需要想和吕布结为儿女亲家,吕布开始是答应的,女儿都送到半路了,因为陈珪一句谗言,不仅把女儿抢回来,还杀了迎亲的使者,我想以后没有任何人敢和吕布联姻了。走投无路时,被刘备收留,后来却趁刘备领兵在外偷袭了徐州。以小人之心,伤害别人而短暂获利,殊不知,吕布和桓玄一样,祸害别人的人到头来没有不祸害自己的,殃人者必自殃。

附:我曾经一大段写陈宫的计谋以及吕布执行的不彻底导致败给曹操,后来我想明白了,就算陈宫计谋管用几次,也只不过是多折腾几年再死,不能改变结果,陈宫的计策如何已经不重要了,于是全部删了。

我们说,不能因为一个人老实,就成为欺负他的理由,同样的,不能因为一个人有本事,就可以不守规矩。仗着自己有本事有名气就胡作非为,不琢磨上层的游戏规则,胡乱出牌,这是要倒霉滴!

六(结局),吕布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挑战了当时的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

“杀鸡儆猴”,鸡杀与不杀都无所谓,关键是要猴子畏惧。杀了吕布,其实也是做给其他将军看的:有了谋反的心,马上改;就算没有,也要时刻牢记吕布的教训。吕布的时代,是个乱世,枭雄们都已不忠诚于皇帝,国家一进入这个状态,统治者便失去了统治力。那么,新的一轮统治者,也会害怕重蹈覆辙, 挑战这个规则的吕布,不得不死。

但是,一件事情,你做了,你认为很正确,或许过若干时间之后也会被认定正确,但是只要当时这个社会不认可你,你就是错的。真理真相往往要屈服于现实,而吕布恰恰就撞到枪口上了。吕布之死,实际上是死在当时社会风气和道德标准上。当时,君臣的关系,讲究从一而终,对忠诚非常看重。而吕布恰恰打破了这样的氛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规则也是掌权者定的,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愿意看到部下谋反、背叛,哪怕自己是个王八蛋,上天都要灭了他,他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戒律属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假如手下一发现自己不行,就要另投他人,那队伍还怎么带,自己的地位还怎么巩固?所以这些人要想法设法的给人的思维上枷锁,就像唐僧给孙悟空带上紧箍咒那样,给手下们戴上思想的紧箍咒,使群雄利于自己统治。更有甚者,则是在社会上形成这样的风气,束缚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大汉王朝都成了一副破烂,却依然“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硬是让这架行将就木的国家机器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这难道不是这种精神枷锁的功劳吗?

庄子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诸候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智耶?”意思是盗窃帘钩的人被杀,而窃取国家的人却成了诸候。只要是做了诸候,仁义道德也就有了,这难道不是仁义、贤明和智慧一起都被盗窃了吗?所以人人争着做大盗,争着当诸候,纷纷去盗窃仁义,以及钱与权这些实际的利益。隋文帝倡导教化,忠孝为本。而率先骨肉相残的,恰恰是他的几个儿子。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具体做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运营这件事,运营的好,就是诸侯,运营不好,就是阶下囚。只是在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李世民,还是曹操,或者,是吕布呢?

《董卓,一个悲剧的枭雄》

东汉之亡,并非亡于董卓。暴虐之前的董卓,有理想,有能力,有作为,有担当: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背景,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和军功从基层一步步崛起;和东汉末年腐朽的尸位素餐官僚体系不同,他想做一番有实际意义的大事;他发迹于边鄙之地,其本人也被视为“蛮夷”,被主流士族集团排斥与鄙视;他和吕布一样,是个单纯和纯粹的人,没那么多阴谋诡计,于是被一群鬼蜮伎俩的腐朽官僚戏弄;他提拔公卿子弟为郎官,任用韩馥,刘岱,孔伷等为州郡的地方长官,结果这些人后来都成了造董卓反的骨干力量;他希望达成武人与士人的和解,只因操之过急,引来一片讨伐和背叛;他心怀抱负想有一番作为,可是真正到了那个位置,却发现什么都做不了;他不屈服于命运,渴望融入这个体制,和士人一起奋斗,却被腐朽的官僚体系,以及无情的现实撞的头破血流,从此,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耳熟能详的那个董卓。

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小说在线阅读_第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铲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第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