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63】

第九章多尔衮进京(6)

★★吏来归,复其位

多尔衮简直有些感激李自成。

如果不是大顺军在京城肆意胡为,大清朝怎能如此轻易赢得民心;如果不是你们逼死了崇祯帝,我们又怎能想出如此冠冕堂皇的出兵理由——为明帝报仇!

北京,我们是从流贼手中夺来的,不是取自明朝。

明朝,包括北直隶、南直隶共有十五个省,上亿的人口,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是真正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而大清国满打满算也就几十万人口,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要统治一个人数远远超过自己民族的以汉族为主的国家,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但多尔衮似乎并没有为此感到头疼或惶惑。

因为他经过深思熟虑,已经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以汉治汉”。

有位归降的汉族官员上书:“招揽明臣,争取民心,此兴国第一急务也。”这话正中多尔衮下怀。

很快,摄政王多尔衮抛出了进京后的施政纲领:“从古以来安定天下,首要的工作就是网罗贤才,泽及穷民。”

多尔衮的施政纲领包括两方面内容:网罗贤才和泽及穷民。此后,多尔衮在北京实行的一切政策都是围绕着这两项内容制定的。

网罗贤才,就是争取明朝官员和士绅的合作;泽及穷民,就是减轻百姓负担,赢得百姓拥戴。一句话,扩大统治基础。

进城第二天,多尔衮下令:各衙门官员按原职务照常上班,将姓名官衔速速上报;朱姓皇族前来归顺的,保留爵位,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那位迎降有功的锦衣卫官员骆养性当即被提拔成天津总督,带头祭奠先帝的曹溶大人被任命为河南道御史。

多尔衮用行动,真正兑现了进京前向大明臣民许下的“吏来归,复其位”的诺言。人们感觉,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很快,十几位明朝旧臣探头探脑前来报到。多尔衮立刻接见他们,并操着不熟练的汉语怪声怪调的说:“大家不要害怕,本摄政王不会杀害你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放心照旧供职吧。”

过了几天,多尔衮又颁布谕旨:内阁、六部、都察院等各个衙门的官员,都以原官职同满族官员一同办公。明朝的大臣,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魏忠贤阉党,不论是一直忠于明朝,还是投降过流贼,只要归降我大清,就官复原职,或加官晋级。

前不久曾在涿州城狙击过李自成败军的明朝官僚冯铨,因投靠九千岁魏忠贤,爬到了内阁大学士的高位,崇祯帝上台后将其削职为民。

他认为自己再无出头之日了。可多尔衮一听说他是个有才能的人,竟亲自写信征聘他。冯铨大喜过望,闻命即至,被委任为内院大学士,排名竟在范文程之前。

冯铨心不自安,请求摄政王将他的位次后移。多尔衮笑着说:“国家尊贤敬才,先生何必谦让!”冯大人受宠若惊,下决心踏踏实实为大清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还有一位地方官员刘达,在明朝担任临汾知县,投降李自成后任巡按河南直指使。吏部向多尔衮请示:对刘达是按明朝官阶还是按顺朝官级“复其位”?多尔衮毫不犹豫的批示:就高不就低。结果刘达被按大顺朝所授较高的官职前去上任。

多尔衮求贤若渴的开明用人政策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向大清朝投递官职姓名的明朝旧臣鱼贯而至,络绎不绝。

大才子龚鼎孽也听到了多尔衮的招贤令。他二话没说,牵起爱妾顾媚的手就大着胆子跑了出来,欣然接受清朝的新官职。

这些受到重用的明臣借此机会又推荐亲朋故友、门生宾客,如同滚雪球一般,摄政王多尔衮获得的有用之才越来越多。

【64】

第九章 多尔衮进京(7)

对多尔衮这种大包大揽、普遍招抚的用人政策,有人不理解。大清朝的顺天府巡按柳寅东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

“我朝任用汉官,凡前朝除名的赃官和流贼的伪官,一概录用,虽说宽大为怀,但好坏不分,鱼龙混杂,势必造成不良影响,应该慎加选择,甄别贤愚。”

从澄清吏治的角度看,柳寅东的建议很有道理。但多尔衮却断然拒绝,他的观点是:“国家刚刚奠基,千头万绪,百废待兴,急需用人。凡归顺官员,一经任用,就不必苛求。”

拒绝了柳寅东的意见,并不代表摄政王忽视吏治建设,放纵官员贪赃枉法。对于贪污受贿,他其实也是深恶痛绝。

多尔衮刚出任辅政王主持国政时,婉言谢绝了朝鲜国王的私人馈赠。他对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说:

“当年我出征朝鲜,攻陷江华岛,约束军兵,严禁杀戮,保全了朝鲜国王的妻妾子女。朝鲜国王感激不尽,常常派人进献厚礼。现在我俩辅政国事,谊无私交,不应该接受这样的馈赠。不仅如此,今后凡有外国赠送礼物,各位亲王、郡王、贝勒都不能接受!”

多尔衮的提议得到了满清诸王、贝勒、大臣的赞成,从此不接受外国馈赠成为大清国的一项严肃的纪律。

多尔衮就是这样一个人——讲求原则,注意自律,并能从个人自律中引申成法令制度。他的为官品性,无疑比很多明朝官僚高出许多。

多尔衮清楚,明朝的败坏,就是由于各级官吏的贪渎成风、尸位素餐造成的。

有人说,把晚明的官员不论职务高低排成长队,一个不剩的全部杀掉,也许会误伤一些清官;但如果隔一个杀一个,则肯定会漏网太多的贪官。

面对官员的集体贪腐,杀还是不杀?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但这难不倒聪明的摄政王,他想出了一个非常高明的办法。简单说,就是划定了一条时间线——凡五月初二日大清军进京以前发生的事情,一律不再追究;但从五月初二日开始,如果怙恶不悛,仍旧贪污受贿,则国法不容,立即砍头示众。

反腐倡廉,历来都是阻力强劲,困难重重,设定一个时间表,对以前的罪责,暂不追究,让人人都有弃旧图新、改邪归正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弱反腐的阻力;如果不改前非,继续作恶,再重拳出击,雷厉风行,新帐旧账一起算,绝不手软。

同时,保护好言官(现在叫记者、二奶甚至小偷等)行使职责的权利,让他们勇于揭发披露,并放手发动群众监督,让大小贪官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难有存身之地。

在一个腐败成风、无官不贪、积重难返的社会里,多尔衮的举措虽然无奈却无疑是明智的。 我思忖半天,只想用两个字来评价——务实。

多尔衮早就了解明朝的官吏。当初在关外,看到明朝上上下下追名逐利,互相欺瞒,贿赂公行,觉得又可笑又可恨。跟李自成一样,他对明朝官吏也无好感。

但感情不能代替理智,如今大清朝入主中原,这些人不出来重操旧业,国家机器就难以正常运转。他们虽然品性有差,但不可否认,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在他们手里掌握着治国的经验。

多尔衮多次公开宣称:“我大清臣子,不纳贿,不徇私,不修怨,违者必置重典。”这是他向明朝旧臣发出的严重警告和劝诫。

刚投降清朝的大文人龚鼎孽并不了解摄政王的心思,还上书为贪官辩护:“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开国之初,应该对大臣宽大为怀,如果因一点贪污受贿的小事,就将绳捆索绑,投入囚牢,土头灰脸,颜面扫地,谁还愿意努力为政府工作。”

多尔衮斩钉截铁的回答他:“贪官必诛,何必论赃多少!只要竭尽全力认真工作,朝廷自会优待尊崇。”

“贪官必诛,何必论赃多少!”这充分显示出多尔衮反贪治腐的决心和勇气。正是由于多尔衮这种决不妥协的态度,才造就了清朝前期比较清明的吏治,才涌现出像“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这样的模范官员。

治国安邦,人才为本。事实证明,多尔衮的用人政策是相当成功的。

比较大明、大顺、大清三朝对待人才的态度,我们能看到其领袖人物的政治水平及治国能力的高下。

明朝的崇祯帝对待人才,是猜疑。

他不相信属下的忠诚和能力,熊廷弼、袁崇焕、陈新甲等一批能臣均不得善终,结果闹得各级官员人人自危,明哲保身,逐渐变成了一群怯懦无能、毫无廉耻的废物。

崇祯帝还经常哀叹:我大明朝是有君无臣。

大顺朝李自成等人对待人才,是摧残。

他们只相信暴力和铁拳,不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怀着满腔的阶级仇恨,视明臣贱如草芥,轻如鸿毛,把很多明朝的官员都逼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

李自成身边缺乏真正有见识的人才,他手下只有一群打打杀杀的莽汉。

而大清朝的多尔衮,则是求贤若渴。

他需要明臣,知道治国安邦离不开他们。因此大包大揽,兼容并蓄,并且引导得法,管理有术,使明朝旧臣在新政权旗帜下有了用武之地,从而扩大了清朝统治的社会基础,使其很快在关内站稳脚跟。

多尔衮,不仅是一代军事奇才,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大顺悲歌(『明末那些事儿』第一部)》小说在线阅读_第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赤脚踏沧浪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顺悲歌(『明末那些事儿』第一部)第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