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虽然如此,可崇祯并不是昏君啊?”

“崇祯不是昏君,但也算不上英明之主。崇祯一朝,租赋最重,辽饷、剿饷、练饷,没完没了,老百姓都借‘崇祯’的谐音,背后称他‘重征’。

“松锦大战失败后,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崇祯曾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偷偷与满人议和,不料事情泄露,群臣哗然。众口咄咄之下,崇祯为了推卸责任,竟斥责陈新甲欺上瞒下私自议和,下旨将其‘杀无赦’、‘斩立决’。此后大臣们对朝政经常是‘相顾不发一言’,再也没人敢于负责了。”

“噢!”李岩默默的点头,心里说,“原来如此。但愿我们大顺朝能够接受教训,不走崇祯皇帝的老路!”

【19】

第三章 按既定方针办(6)

也许是官宦人家出身的缘故,李岩跟大顺军这些大老粗们总不能打成一片。

记得那天闯王又邀请大家赴宴,有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汝侯刘宗敏、亳侯李过、蕲侯谷英等二十几个人。牛金星等文官对闯王非常尊重,而武将们则大大咧咧,旁若无人,随意杂坐。这些粗人们用手抓肉,大碗喝酒,粗话黑话,不绝于耳。

汝侯刘宗敏喝醉了,拍着闯王的肩膀,一口一个大哥叫着,嘴都凑到闯王脸上了。

桌上、地上一片狼藉,喧哗声、吵闹声伴着酒臭味飘出紫禁城。

李岩想:这就是大顺朝的王侯将相吗?

兄弟感情不能丢弃,但这样大一个集体,没有点上下尊卑,又怎能保证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呢?

李岩看不惯,曾劝说闯王加强权威,但闯王瞅瞅他,只是摇头。

遇上大事,闯王就跟这些粗人们讨论来讨论去,你一言,我一句,相持不下,谁也不听谁的。

李岩心里隐隐担忧。

如今,北京城到处都在乱糟糟的“追赃助饷”,李岩总感觉不妥。

大明朝确实贪官遍地,拷打甚至杀掉一批民愤极大的当然应该;但毕竟也有清廉如海瑞、黄宗周那样的正派人士呀,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全都上刑呢?

“追赃助饷”——大顺朝筹集军饷,难道能永远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吗?过去流动作战,没有条件发展生产,只能开官府粮仓,抢官绅财产,但我们大顺朝能永远这样抢掠下去吗?“追赃”获得的钱财总是有限的,用完了怎么办?

在西安的时候,李岩就提出:“大兵到处,秋毫无犯,在任好官,仍然留任,贪官污吏,立即斩首,一应钱粮,比原额只征一半。”

是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可惜,这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粗人都听不进去,连闯王李自成也心不在焉。

大顺朝的文臣武将都搬进了高门豪宅享乐,谁还有心情带兵?现在,这么多大顺兵驻扎城内,借住民房,军民混杂,军纪如何维持!能不骚扰百姓吗!“取天下以人心为本”,闯王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呀!

闯王自己就没带好头,早早的搬进皇宫,深居简出,听说又封赐了什么窦妃、张妃,闯王一向可是“不喜酒色,脱粟粗粝”的,怎么一进北京城就变了呢?

李岩每次外出,都很注意探访民间疾苦。他统领的士兵一直驻扎城外,只带三四十名亲随在身边,并且约束很严。碰到违法乱纪的士兵,他抓住就严惩不贷。

李岩认为各营兵马都应退居城外,操练武艺,听候调遣出征。我们虽然占领了北京城,江南的半壁江山可还在明朝官员手里,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怎么大家都视而不见呀!

现在要赶快派人去招抚吴三桂,许诺给吴家父子加官晋爵,那吴三桂可是个厉害的角色。不为我用,就为我患!

也应该选一块地方封赐明太子朱慈烺,让他延续朱家的一脉香火,从而安抚那些仍然不忘大明恩泽的臣民。

李岩脑子很乱,想了很多,他整理一下思路,马上给闯王上了一封奏章,提出四项合理化建议:

一、请大王暂时搬出内宫,立即择定吉日,举行登极大典;

二、对百官区别对待:贪污腐败者严刑拷打,没收家产;抗命不降者追赃以后,仍然治罪;对清官则免除刑罚,保全自尊,让他们主动捐献;

三、各营兵马,退居城外,毋混民居;

四、招抚吴三桂,许以大国封明太子,令其奉祀宗庙。

李岩兴冲冲的把奏章呈给李自成,但李自成只瞅了第一行,就有些不高兴,草草签下三个字“知道了”,把李岩给打发了。

李自成有些不耐烦李岩的婆婆妈妈、啰里啰嗦。你建议的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大军开进城内,由五家老百姓供养一个士兵,不正好解决了士兵的吃饭问题嘛?至于吴三桂,我们已占领大半个中国,他父亲吴襄又掌握在咱们手上,吴三桂能掀起多大风浪!我正准备安排唐通携带四万两白银去山海关犒赏三军,还让吴襄老头专门写了一封劝降信呢。你就等着好消息吧!

李自成有些自鸣得意。

【20】

第三章 按既定方针办(7)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毛泽东

攻占北京,是闯王李自成事业的巅峰。现在,大顺朝的控制范围涵盖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北直隶五个省和湖广部分地区,广袤数千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陕西省,还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及青海的一部分,北直隶则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天津和河北)。

但也就从这时起,李自成开始走下坡路。因为李自成、刘宗敏、牛金星等人,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这样一群渺小的人,他们陶醉于眼前的胜利,缺乏真正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

进入北京后,他们主要忙着两件事:拷掠百官,尽情享乐。他们不知道全中国的人,都瞪大眼睛注视着北京。

十几万大兵拥挤在京城内,李自成根本搞不清,自己正在干什么,下一步应该怎样做。凭着一腔热血打下了江山,却不知道在废墟上如何建立一个新政权。

“迎闯王不纳粮”是大顺军发动群众、争取民心的革命策略。它是理想,更是空想,现在夺取了政权,条件变了,只有建立合理的赋税制度,建立稳固的经济基础,巩固各级地方政权,才能保证大顺朝的长治久安。

古人造字既有意思又讲道理,“赋”字从贝从武,本义就是军费;“税”字从禾从兑,指的就是公粮。赋税制度是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先决条件,而发展生产则是获得稳定的物质基础和赋税来源的可靠保证。

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在落后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没有哪一个地方会保证百万大军的吃饭问题。既不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又不能向占领区人民轻徭薄赋,就只好继续掠夺了。史书上说:“贼兵无饷,皆资掳掠。”

“追赃助饷”本质上就是一种掠夺,它就像一只潘多拉魔盒,打开后,空气中到处漂浮着贪婪、暴虐、血腥的气息。掠夺也许客观上具有“均贫富、等贵贱”的效用,但追赃扩大化却直接造成了大顺军的军纪败坏,失掉民心。

大顺悲歌(『明末那些事儿』第一部)》小说在线阅读_第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赤脚踏沧浪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顺悲歌(『明末那些事儿』第一部)第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