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虽然朱元璋为汉高祖刘邦进行了辩护,把责任推给了富二代汉孝文帝,但是他并不打算把难题推给自己的继任者,他认为自己有机会有责任做这个事情,如果不做,那就是违背了天时。

根据《太祖本纪》另一则记载:“洪武元年,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虽然这里的谈话仅仅是讨论了“声色之害”,但朱元璋“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的思想却指导了他各个方面的工作。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朱元璋很早就开始总结统治经验。洪武二年,编定了《祖训录》,教导子孙后代。洪武六年,学士詹同建议编写《日历》,将“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的经验详细记录在册,朱元璋欣然同意,命詹同和和宋濂、吴伯宗等人纂修。洪武七年五月书成,内容记载了自起兵临濠到洪武六年的成功经验和好做法,共一百卷。

后来詹同进一步建议:《日历》的内容涉密,不能公之于众(秘天府,人不得见),有必要模仿唐代的《贞观政要》,把圣政归纳整理,宣示天下。于是将《日历》分为四十类,共五卷,取名为《皇明宝训》。以后凡是有好的政迹,随时加入。

洪武后期,朱元璋加大了总结统治经验的力度,这是他开始安排后事的一个重要表现。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七日,朱元璋在奉天殿对文武大臣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取消酷刑的。他说:“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后嗣君统理天下,只守《律》和《大诰》,并不许用黥剌、剕(剁脚)、劓(削鼻子)、阉割之刑。因为嗣君在宫中长大,人情善恶未能周知,恐一时所用不当,误伤善良。臣下敢有奏请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第二部分重申了废除丞相制度,说道:“朕罢丞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

第三部分是保护皇亲国戚。包括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驸马家、仪宾家、魏国公、曹国公、信国公、西平侯、武定侯家,除谋逆不赦外,其他罪犯,由皇上亲自裁决。法司部门只许举奏,不得擅自逮捕。

朱元璋既然明确了《大明律》和《大诰》是嗣君的行为标准,那么他必须对二者进行完善。

这次讲话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更动《大明律》,洪武三十年(1397)五月,新定的《大明律》颁行,对原律七十三条较重量刑进行了更改。

同时,朱元璋又为皇家内部立法定制,颁布了《皇明祖训条章》,这个《祖训条章》在洪武六年五月颁布的祖训录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在颁发之日,朱元璋对礼部有一段训话,说道:“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受命之君,以后子孙,不过遵守成法,以安天下,故日夜精思,立法垂后,永为不刊之典,如汉高祖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者不王。’以后诸吕用事,尽改其法,遂至国家大乱,刘氏几亡。此可为深戒者。尔礼部其以朕训颁行天下诸司,使知朕立法垂后之意,永为遵守,后世敢有言改变祖法者,即以奸臣论。”

在这段讲话中,朱元璋展示了他立法垂后的担当和为万世师表的决心,并再次援引了他所喜爱的刘邦现身说法,指出后世破坏了刘邦立下的规矩才产生了祸乱,尽管他认为刘邦在立法垂后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这个条章共分祖训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十三个部分。内容无所不包、细致入微,极具实用性。在这里他再次强调了不许设立丞相,不许后宫干政、不许太监干政等等,同时花费了大量笔墨,再次劝诫诸王与皇室同心同德,保护大明江山,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朱元璋的遗产并不仅限于非物质文化方面,他在经济建设、社会安排、国防建设方面都有许多泽被后世的成果,他留给继任者的是一个富饶、安定、强盛的国家。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朱元璋己经老态龙钟,行动困难,但他执意要亲自去太庙祭拜,他清楚地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他要借此机会向自己的先祖和父母告别。在太庙,他把侍者赶走,独自行三献之礼,并默祷祖宗神灵来享,保佑子孙后代,江山永固。

礼毕,朱元璋走出庙门,对太常寺卿等礼臣说:“当年建太庙的时候,祖宗神主迁入供奉,朕行罢祭礼,稍事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梦见我父亲喊着我的名字说道:‘西南有警’。我随即上朝,果然有西南边报。祖宗神明照临在上,无时不在,你们掌理祭祀的大臣,要加意敬慎,宦者早晚都要洒扫,侍奉神主,你们应当按时去检查,务令心诚事洁,以安神灵。”

官员们唯唯诺诺,表示遵行,并劝朱元璋保重龙体,早点上车回宫,朱元璋却流连徘徊,不忍离去,他查看太庙周围的环境,对随行官员说:“当年新建太庙时,它们都还是新植的小树,现在不觉都己枝繁叶茂了,想凤阳皇陵也应该是这样了。皇考皇后(父母)离我而去己是五十多年,可惜我己不能亲到皇陵为他们烧上一陌纸钱!”说完难过地抽泣呜咽起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元璋显然己经知到自己来日无多了。不久之后,朱元璋卧病不起,朱允文连日在病榻侍侯,形容憔悴,朱元璋十分心痛,他很担心传授给这个听话懂事、仁爱慈孝的孩子的这份大产业会被别人夺走,而最大的威胁来自他的四儿子朱棣。

弥留之际,朱元璋命人将齐泰召来,任命为顾命大臣,告诉他和朱允文:“燕王不可不虑”,随即口授遗诏:“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任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安民生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克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过、不及多矣。今年七十一,筋力衰微,朝夕危惧,惟恐不终。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葬祭之仪,一如汉文帝,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唯护卫官军听王。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遗言的最后几句,完全是针对朱棣而发,朱元璋知道,自己对诸王的问题处理得太勿忙,太草率,但己没有时间进行调整,只好在遗命中为朱允文做最后一件事:传令不谁诸王借国丧机会聚会于南京;藩国所在地的军队一律听候朝廷调遣。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不得不牺牲亲情,放弃了与儿子们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怀着无尽的留恋、忧虑与惆怅,撒手人寰。

朱元璋秘史——揭露朱元璋不为人知的秘密》小说在线阅读_第7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2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朱元璋秘史——揭露朱元璋不为人知的秘密第76章

书籍
上一章
76/76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