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三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徐达常年在外征战,从不考虑身家后事,他的家人住在南京一所低湿狭小的房子,朱元璋几次想给他换一所较好的房子,他都推辞说:“天下未定,皇上还节衣缩食,我怎敢以家为计?”有一次,朱元璋对徐达说:“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是朱元璋称吴王时的住所,徐达不敢接受,坚辞。一天,朱元璋把徐达叫到旧邸,把他灌醉,然后让人把他抬到床上,盖好被子(蒙之被,舁卧正寝)。徐达酒醒后大惊失色,连忙跑出来,跪在朱元璋面前大呼死罪(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朱元璋见此十分高兴,就不再强求,命有关部门在旧邸前面另盖了一个宅院,并立了一个牌坊,上书“大功”二字。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能摆脱乡土观念的羁绊,不和同乡拉帮结派,没有卷进淮西集团的是非之争。淮西集团的丞相胡惟庸见徐达功劳大,威信高,“欲结好于达”,但他看不上他的人品,不予理睬。胡惟庸欲谋害朱元璋,必先除去其羽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徐达,他收买徐达家的门卫福寿企图谋害他(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向徐达告发,徐达却不愿报复,只是时常提醒朱元璋:胡惟庸这种人不适合当丞相。后来,胡惟庸因谋反被杀,朱元璋想起徐达的话,“益重达”。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绩及筑边功勋永远彪炳史册,但他更令人景仰的不是战功,而是他的人品。

洪武十八年,徐达病死,民间流传说徐达并非善终,而是被朱元璋间接害死。徐达患有背疽,忌吃河鹅(中国民间传说鹅为“发物”),朱元璋却赐蒸鹅全宴给徐达,按照规定,赐宴必须立刻吃,而且要全吃了,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

这则传闻的可信度相当的低,影响却相当广泛。依据文献纪录,该传闻出自明朝学者徐祯卿所著的笔记小说《翦胜野闻》,后为清朝赵翼名作《廿二史札记》所误用,遂广为流传。近代学者片面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证即采用,包括著名明史专家吴晗。

这条野史记载完全不可信,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徐达虽然功劳极大,但他一生安分守己,谦逊自律,从不结党也不逾制,他的子孙也没有骄傲蛮横、违法乱纪的行为,没有受到子孙的连累。二、朱元璋从未使用过暗杀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杀,也可借他人之手,或是派御医下手,没有必要以赐宴的方式大张旗鼓,弄得人尽皆知,使自己背上害死徐达的恶名。三、徐达过世时,明朝北方边境的战事仍十分严峻,朱元璋正需要他来对抗蒙古人,徐达死后,朱元璋不得不启用傅友德、冯胜、蓝玉等人,他完全没有必要害死自己的亲信,使用非亲的将领,使自己对军队的掌控力大打折扣。四、徐达死时,胡惟庸党案和蓝玉案都没有发作,朱元璋尚未展开屠杀武将的清洗行动,相反,为了对抗胡惟庸残留的势力,朱元璋需要依靠徐达保持对谋反分子的震慑,这一点从胡惟庸曾经试图谋害徐达可以得到旁证。五、蒸鹅造成背疽毒发毫无科学依据。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病死,年五十四,朱元璋为此辍朝,临丧时悲恸不已。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三十七、战神常遇春以打仗为最大乐趣

《明史》将徐达、常遇春并作一传,主要因为两人的地位和战功比较接近,事实上常遇春的军功胜过徐达,虽然朱元璋称徐达为韩信,但却给了常遇春 “虽古名将,未有过之”的评价,可见,常遇春才是当时的第一名将。只是由于他英年早逝,没有机会在扫荡北元的战事中建功,此外,在与朱元璋的关系中徐达更见亲信,因此他在军中的地位略逊于徐达。

常遇春,怀远人,据说是回族。他相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为人沉鸷果敢。自从至正十五年(1355年)追随朱元璋,参加采石矶渡江战役,到洪武二年(1369年)夺取元上都开平,暴卒于柳河川为止,常遇春戎马生涯十四年,转战南北,可以说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被誉为当时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负地说:“我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人送绰号“常十万”。

元末乱世,常遇春加入了一支义军,但是这支义军的首领胸无大志,常遇春感到前途渺茫,听说朱元璋势大,就前去投奔。

至正十五年四月,常遇春前往和州,走到半路又饥又乏,就倒在路边睡着了,睡梦中有一位身穿盔甲手拿盾牌的神人对他说:“快起来,你的主人到了。”常遇春惊醒了,抬头一看,正好朱元璋带着将士打马经过,常遇春连忙上前拜见,朱元璋看他相貌堂堂,英气逼人,恐不能久居人下,就对他说:“你只是因为饥饿才来我这里吃饭,我哪能乘人之危呢?”常遇春一再表明心意,并请求充任先锋,朱元璋说:“那好,等我渡江的时侯你再效力吧。”

渡江战役中,当朱元璋的船队接近岸边时,元将康茂才率军在牛渚矶阻击,船队难以靠岸,这时常遇春乘坐一艘小船赶到,朱元璋向他喊:“冲啊!”常遇春奋戈直前,第一个跳上岸,左右跳荡,格杀数人,其余士兵紧随其后夺得滩头,并一举攻取了采石镇,此后常遇春就一直作为朱元璋的大军前锋,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战功。

我们说常遇春比徐达战功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数量多。徐达参与的战役,常遇春大多参与,而常遇春参与的一些战役,徐达没有参与,换句话说,徐达的军功章里,有常遇春的一半,而常遇春的军功章只属于他自己。这是因为明军东、西、南三两线作战,徐达有时坐镇东线防守张士诚,而常遇春从未停止过征伐,在三线往返作战,在各条战线均有上佳表现。

二是亲临战阵多。在战斗中,徐达主要负责领导、指挥、督促、决策,而常遇春不仅能够决策指挥,而且在“实操”方面更胜一筹,可以说正是由于常遇春执行的好,才成就了徐达。

勇猛敢战,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贯穿于历次重大战役,常遇春最大的爱好就是杀敌,虽然他位居副统帅,但常扮演先锋的角色,打仗积极性、主动性特别高,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与敌小校搏杀,将士受其影响,无不以一当十,故攻城拔塞,所向披靡。对此朱元璋喜忧参半,喜的是常遇春“摧锋陷阵,未尝败北”,忧得是怕失去这样一位猛将。他曾经关爱地批评道:“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不担心不能战,担心太轻战。身为大将,却爱和小校角斗,甚非所望也”。

三、战功质量高。常遇春取得了许多关键战役的胜利或是在战役最关键的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当战事不利时,常遇春又能以其勇猛挽狂澜之即倒,反败为胜,堪称关键先生。

在攻灭张士诚的战役中,常遇春连败吴军于太湖、毘山、三里桥,取得外围野战胜利,从而使西吴军得以包围湖州。张士诚遣兵来援,屯于旧馆,出明军后,常遇春带奇兵绕道出吴军后,来了个反包围,然后全歼旧馆援兵,迫使湖州投降。包围平江后,张士诚试图突围,常遇春率军击退,张士诚在此战中受伤,差点被擒,从此再也不敢组织突围,最终被俘。

北伐战争中,明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遭遇,常遇春单骑冲入敌阵,一箭射死敌前锋大将,麾下士气大振,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追奔五十余里,俘获无算,逼降元梁王阿鲁温,史称塔儿湾大捷。这一仗,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陕西的门槛,为攻取元大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四是水陆两栖。常遇春不仅擅长陆战,而且擅长水战,可以说常遇春是明军的水战之王。渡江后元军水师开到江上,切断了义军对后方的联系,为了恢复江路,朱元璋对元军水师发起攻击,常遇春先是“多张疑兵分敌势”,后又“操轻舸,冲海牙舟为二。左右纵击,大败之,尽得其舟,江路复通”

朱元璋秘史——揭露朱元璋不为人知的秘密》小说在线阅读_第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2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朱元璋秘史——揭露朱元璋不为人知的秘密第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