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275.

在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纷纷背郑降唐时,单雄信选择了留下。

演义里为了解释单雄信为什么不跟随瓦岗的兄弟降唐,编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单雄信的大哥因为在野外围观李渊跟宇文述家臣的战斗,不幸中了李渊的飞箭,意外身亡,跟李唐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这个原因比较悲情,因为家仇,他无法投向更有希望的长安。但真实的原因比演义里的更无奈,更苍凉。

单雄信不去长安,不是他不愿意去,也不是因为王世充对他太好,而是因为他无法前往。在当日王世充跟李密大战,他选择驻兵不动之时,就已经把自己置于孤立的地位。

秦叔宝们走时,没有叫他,罗士信走时也没有叫他,他就知道,自已已经不再是瓦岗军的一员。而在长安城,李密王伯当虽然死了,但许多李密的部属依旧在那里。他们绝不会欢迎一个导致瓦岗大败的人。

为了坚守住翟让那份已经逝去的友谊,他断绝了身边的友谊,这便是孤独的单雄信的选择。

他只有留在洛阳,然后为王世充卖命。

那就混着吧,反正都是打工,给谁打不是一样。什么建功立业,什么荣华富贵,对草莽英雄来说,本就是不该有的奢望吧。

276.

综合各种正史以及野史,此战大概可以还原如此的情景。

交战之前,王世充叫来了单雄信喝酒,碗是金子打造的。王世充比当年曹操请关羽斩华雄要下本得多。

捧上这杯酒,王世充告诉对方,李世民那个小儿自持力大弓强,没把我们洛阳的大将放在眼里,现在只有将军出去讨回颜面了。

单雄信比关羽懂生活,知道酒还是趁热喝得好。当下一饮而尽,可能顺手把金碗收在了袋里(可能啊),然后提枪驰马而出。

数百骑迫近李世民,单雄信递出了他的寒骨白。据史书所说,这把名枪离李世民的身体只有区区一尺。一尺之差,历史或许就是另一付模样。

在枪头只须再往前送出数寸时,一声急喝阻止了历史朝另一条路前进。

“阿兄住手,此秦王也!”

单雄信转头,然后看到了徐世绩。

我相信单雄信此时涌起的应该是恍如隔世的感觉。

数年前,我们在瓦岗寨还同桌饮酒,我们并肩作战,我们许下同生共死的诺言,谁能想到,我们竟然站到了对立面,各自为主!

造化弄人啊!

望着徐世绩的急色,再看看李世民,单雄信明白了。他收住了枪,揽住了马辔,哈哈大笑起来。

“要不是你,这小子就死定了。”

说完,单雄信调转马头,离开了现场。

许多人对这一幕十分不解,并表示对史书记录的怀疑。确实,沙场之上,你喊一声此仍秦王,单雄信就不杀了?这世界上那有这么便宜的事。只怕知道是秦王之后,更要痛下杀手,毕竟这是对方的主帅,杀了他,可以立功,可以退敌,甚至还有可能决定整个战役的胜负,影响天下的归属。

任何一个武将都无法拒绝这种诱惑。

但我依然相信这个记录的真实,因为它的主角是单雄信。单雄信从来不是纯粹的武将,他只是一个草莽英雄。在他的人生里,胜利与光荣并不在第一位,效忠也不是他人生的第一要义。

在他眼里,什么王世充,什么李世民,都不如情义来得重要。

如果徐世绩不让我杀,我就不杀,管他是秦王还是唐帝。

因为徐世绩是我的朋友,仅此而已。

太阳已经西斜,夕阳将单雄信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遵循着自己的心灵活在乱世,而没有理会这是否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277.

单雄信放了李世民一把,王世充当然火冒三丈。但老王还是沉得住气的,他没有追问单雄信为什么不执行军令。而是告诉对方,这次让李世民跑了没事,单将军也不要灰心,以后还有机会斩下此小儿的头颅。地球人都知道,李世民此人自视甚高,经常轻兵深入,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定能再次堵住他。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被王世充惦记上以后,李世民又一次陷入了重围。

九月的一天,李世民领着五百骑出营,跑到邙山上,邙山是洛阳北面的一座山脉,风水很好,历来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堪称中国的墓地地王,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一块地皮。当然,李世民这么年轻,自然不是来看墓地的,他是来看地形的。可登上邙山这一刻,王世充已经悄悄尾随而至,准备就地给他找块坟地。

王世充率了一万兵马,他还没忘记带上单雄信。

单将军,这一次不会失手了吧。

单雄信领兵而去,他已经为徐信绩放过李世民一次,现在,他将为王世充击杀李世民。

王世充待他不错,据演义所说,王世充还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他。舍得了妹子,还套不住英雄?宋金刚是怎么为刘武周卖命的?

单妹夫,看你的啦!

出战之后,单雄信直接奔向了李世民,并很快逼进了对方。

枪已经举起,他再一次将决定战役的机会握在了手中。

此时,徐世绩并不在战场,不再需要顾及对方的面子。

此时,他熟识的秦叔宝,程咬金们都不在。

此时,他已经靠近李世民,李世民的四羽大箭也无法发挥威力。

只需一枪,决定天下。

枪刺出时,单雄信的眼里只有李世民,枪刺出时,他已经感觉到枪头的喜悦,但马上,一种压迫感横陈而来(借用一下武侠的写法)。

一声大喝如惊雷般炸响,单雄信只是迟疑了一刻,一把马槊就横刺而来,直接将他扫落在地。

半路杀出来的不是程咬金,而是另一大门神尉迟敬德。

278.

就在今天早上,这位刚救了李世民一命的神尉迟敬德还在大牢里关着。其原因说起来有点复杂,一开始是一个叫寻相的军将逃跑了,而这位寻相跟尉迟敬德都曾是刘武周的部属,还一起搭过班子,也是一同降的唐。可最近,不知道寻相兄那根筋不对,好好的唐朝政府不愿意呆,竟然从军营中逃走了。

寻相跑路之后,大家一看,尉迟敬德还没跑呢,现在不跑不等于将来不跑,况且尉迟敬德跟寻相这么熟,寻相跑了,他能不知道?于是,尉迟敬德还没搞清楚什么清况,就被关到了牢里。

干这事的是屈突通跟殷开山,这两位保持高度警惕心的同志在山西战场怕是吃过尉迟敬德不少的亏,不排除公报私仇的可能性。

将尉迟敬德关起来后,这两老哥们兴冲冲地跑去告诉李世民:“尉迟敬德这个人太历害了,现在既然已经关起来了,他的心里肯定有怨望,留着他只怕有后患,干脆杀了!”

说完,两位充满期待地等着李世民的答复,只要李世民一点头,就准备立刻送尉迟敬德上西天。

李世民望着兴致颇高的两位,反问了一个问题:

“尉迟敬德如果叛,怎么会笨得等寻相逃了才留在营里?”

屈突通跟殷开山听到了一个明确的答复,马上释放尉迟敬德。在悻悻然离开之后,两位又收到了一个吃惊的命令:

“将尉迟敬德带到我的卧内来。”(看来卧室里除了收服老婆之外,主要功能是收服心腹。)

尉迟敬德从牢里出来了,又进入到李世民的卧室,至于两天在卧室里干了什么,屈突通跟殷开山一时半会是无法知道的。只知道尉迟敬德从卧内出来里,腰里鼓鼓,腰板很直,脚步开阔而自信。

据史书记载,卧室内,李世民跟尉迟敬德进行了一段对话。

李世民先掏出了一包金子:

“我们大丈夫讲究意气相投,不要介怀这一点误会,我也不会相信那些谗言而害了忠良。我相信你也会明白这一点。如果你要走,这些金子就算给你的路费,以表我们共事的情谊。”

这段对话不像是王爷跟军将的对话,倒像极了宋江跟武松的对话,由此我们终于可以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豪杰愿意追随在李世民的身后。

尉迟敬德选择了留下,从卧室里出来之后,这位大汉成为了李世民最忠诚的部下。

279.

隋唐不演义----历史中真实的隋唐英雄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8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小马连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隋唐不演义----历史中真实的隋唐英雄们第8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