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刘文静失去理智的原因是绝望,就目前来看,他已经看不到出头的机会。其根源还在李世民身上。当年在太原,刘文静选择了李世民,裴寂选择了李渊。从年纪上看,刘文静选择了将来,裴寂选择了现在。就投资来说,刘文静的投资术要比裴寂得高明,但刘文静算到了一切,却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将来往往是由现在决定的。
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尽快稳定局势,也为了让一些喜欢押宝接班人的大臣死心(比如刘文静这样的),李渊马上册立了太子,从而堵死了李世民的希望,也断绝了刘文静今朝不行待明朝的奢望。
酒后失言的刘文静很快就要大难临头。
这一天,刘文静家比较热闹,在院子里摆着香案,一位法师拔散头发嘴衔小刀手舞足蹈,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跳大神。据记载,刘家家里最近有不干净的东西,也就是闹鬼,刘文静专程请了这位法力高强的法师前来驱邪。
邪没有驱走,鬼上身了。
在法师蹦蹦跳跳时,一处偏房内有一双孤独幽怨的眼睛望着眼前的一切,那双眼里内闪出的光芒渐渐变得狠毒起来。
这双眼睛的主人是刘文静的宠妾,准确的说是前宠妾,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最近刘文静大概审美疲劳,移情别恋了。
这一天过后,这位怀有怨恨的小妾叫来了自己的兄长,写了一封状纸大义灭亲,状告其夫刘文静在家装神弄鬼,意图谋反。
没多久,李渊的调查组就下来了,这说明在搞倒高官这件事上,二奶又立功了。
243.
李渊的调查组成员是精心挑选出来的,调查组由裴寂,萧瑀领头,裴寂就不用多说了,他跟刘文静本是朋友,现在反目了,自然比一般的敌人更敌人。萧瑀是后梁皇族,他的姐姐就是杨广的皇后萧后,这会官居中书省长官内史令。此人因为是皇族之后,自持甚高,当然跟刘文静这样的暴发户没什么交情。
看到这两位前来问话时,刘文静知道抵抗是徒劳的,马上招认自己确实有些过激,这都是因为当年起事时,跟裴寂还是同一起跑线,到了长安,自己天天在外面征战,待遇却不如裴寂,心有不平,所以才酒后失言,行为失检。
说到底,这也就一高级高龄愤青,犯的事也就对政府不满,对同事不和谐,毁谤朝廷,恶意威胁政府高官,判个劳动改造也就差不多了。可刘文静听到李渊对他的定性,差点要昏过去。
李渊听到刘文静的回复,十分愤怒,马上当着百官的面定了调:
“你们看刘文静的这段话,反骨已经露出来了(反明白矣)。”
对于李渊的指示,裴寂不说话,萧瑀当场抗辩,这位萧大人虽然跟刘文静没什么关系,但身为贵族还是有一些贵族的风骨,谄害人的事是不愿意干的,马上申辩刘文静绝对没有造反的心。
萧瑀抗议也就罢了,另一个人又跳了出来替刘文静喊冤,这个人是礼部尚书李纲。这位李纲人如其名,在维护纲纪方面十分坚决,堪称魏征的前辈。可就朝中关系来说,李纲这个举动很不正常,因为他除了是礼部尚书之外,还是太子詹事。也就是说,他是李建成的老师。
接下来,李纲不但替刘文静喊冤,还没事上个书,表示自己管不了太子了,太子饮酒无节,听信谗言,最后,李纲还列了一条石破天惊的过错:疏骨肉。
所谓疏骨肉,也就是说李建成不注意跟兄弟搞好团结。再仔细想一下,便可以得出一个让李世民睡不着觉的决定,所谓疏骨肉,大概是李建成在背后极力将刘文静事件往李世民身上引。
李纲以刚直闻名,实在是名不虚传,不但胳膊肘往外拐,直来直去,还一下将刘文静之案的背景捅破。
这是刘文静跟裴寂之间的恩怨,更是李世民跟李建成的较量,间接着,是李世民跟李渊之间的较量。李渊要定刘文静的死罪,不仅仅是为了替裴寂出气,更是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实力。
244.
刘文静被抓后,最着急的莫过于李世民了,因为刘文静这样干,很容易让人想到是出自他的指使,但听到初审结果后,李世民稍松了一口气。刘文静只谈了自己的怨言,没有提李世民的怨言。这说明,老刘虽然气昏了头,但还有点埋智。
这一年,刘文静五十二岁,可冲动得像二十五岁的愣头青,这一年,李世民二十一岁,却已经像五十一岁的老年人那样沉稳。
李世民应该是听刘文静发牢骚最多的人,他可能更听过许多大逆不道的话,当年在太原,刘文静就认为他是刘邦跟曹操的结合体,现在到了长安,只怕刘文静天天都来提醒他要加紧进步。
这个话在太原可以说,毕竟造得是杨家的反,现在天下是李家的了,怎么能说?李世民每次都提醒刘文静要冷静,可老刘就是按不住他那暴脾气,终于出事了。
出事还是要救的,刘文静是李世民最有实力的助手,要是刘文静活到玄武门兵变,唐朝第一开国功臣的名号,只怕就不是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而是刘文静了。而且,据某些蛛丝马迹显示,刘文静还起到了一个特殊的作用,他是李世民跟突厥人的牵线人。
当年李渊让刘文静出使突厥谈判,刘文静极有可能干了私活,动了手脚,帮李世民在突厥那里拉了关系,李世民跟突厥的某些首领结拜了兄弟,到了后来,李世民成了突厥在长安唯一指定的谈判对象。
这大概是也李渊非要治刘文静死地的原因吧。
李世民找到父亲为刘文静求情。
这是一个错误的举动,李世民不该来求情,因为他救不了刘文静,不但救不了,越救刘文静就死得越快。
决定刘文静生死的大概只有裴寂了。
杀了刘文静,朝廷反对声太大,不杀,这些台面下的事情怎么摆平。举棋不定的李渊最终于叫来了裴寂,问他到底怎么处理刘文静。
想了一会,裴寂回答:
“刘文静确实才华超出众人。”
“但文静性复粗险,现在天下未定,留之必贻后患。”马上,裴寂又补上了凶狠的一句。
杀人最快的永远都不是刀,而是话锋。
听完后,李渊半天没有说话。好一会,才郑重点头表示同意裴寂的判断。
刘文静的大半条命没有了。
之所以说是丢了大半条命而不是说刘文静直接中毒舌身亡,那是因为刘文静还有用,我们已经说过,刘文静身上还负有一项重要的使命,他是大唐跟突厥的联络人。
只要李渊还要借助突厥的力量,刘文静就有存在的价值。
不幸的是,李渊决定再一次挑战突厥。
这一次,不是李渊惹的事,是突厥人故意找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