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举松了一口气,原来还有退路。可刚放松,有人快步走了上来,此人是卫尉卿郝瑗,虽然是从三品的官,但管的是军器仪仗,管的事不重要,所以站位比较靠后。从后面快步走上来,还费了不少力气。
“皇帝失问也!”
一句将薛皇帝否决之后,郝瑗也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刘邦,另一个是刘备,大意是刘邦当年被项羽打得四处逃亡,刘备连老婆孩子都丢了,可他们都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胜利。陛下怎么失败一次就想投降呢。
言下之意,陛下您老婆孩子还在,着什么急啊,再坚持一会。
查了一下,这位郝瑗不是别人,正是当日的金城令,那天被薛举发难劫持,现在竟然当了薛举的高官,还挺身而出为薛举打气,这大概就是得了传说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
要当刘备,还是当刘备成不器的儿子刘禅?薛举想了一下,还是当爹有面子,于是,他马上表示,上面那个问题是用来试各位的,结果显示有的同志意志不坚定,这一定要改。有的同志立场很坚定,这很好,要继续发扬。总而言之一句话,咱们还接着干。
可是怎么干?
从事实来看,郝瑗不但意志坚定,还是一个有水平的谋士,很快就为薛举提了一个建议。
连结梁师都,厚赂突厥,集结兵马,进逼长安。
225。
唐武德元年(618),在休整大半年之后,薛举卷土重来,这一次,他没有再走经南面凤翔的老路线,而是选择了从北面的泾州进攻,这样的目地大概是为了更好的跟北面的梁师都打成一片。
七月,薛举进逼高﨡,在这里他碰上了前来拒战的李世民。
大家估计注意到了,我将这一年标为了武德元年,武德是唐朝的年号。也就是说,这一年,李渊正式称帝,李世民因为晚出生,所以没当上太子。
李世民身为元帅,是统领着唐朝的八总管兵前来的,而薛举是上阵父子兵,据后面分析,老薛家不但领来了大军,还把整个行政班子都从秦州领了过来,大有整体搬迁长安的意思。一个孤注一掷,一个全力以赴。薛举要雪仇,并告诉世人,他的儿子不是好欺负的,而李世民需要证明自己是李唐最杰出的王子。
这都碰上了,那就打吧。
奇怪的是,进入高﨡之后,李世民就搞了些如挖沟起垒之类的基建工程,根本没有出战的意思。薛举也不怕差着辈份,天天前来叫阵,可李世民就是不出来。
史书记载,李世民病了,得的是疟疾,这种病通过蚊子传播(灭蚊工作很重要啊),发病很快,症状有打摆子,高热等,生了这样的病当然没办法跟薛举决战。但李世民不出战,似乎不只是生病的原因。
226.
躺在病床上,李世民叫来了他的两位助手,行军长史刘文静跟行军司马殷开山。交待了一句话:
“薛举悬军深入,食少兵疲,若来挑战,慎勿应也。俟吾疾愈,为君等破之。”
刘文静大家都熟,是李世民的铁杆跟班,这位殷开山原是吏部待郎,也是李世民的亲信。此人是南方人,老人们都说南方人狡黠,这话可能冤枉了不少南方纯厚忠良,但绝对没有冤枉殷开山。
下来后,殷开山把刘文静打到一边,说了一句挺激人的话:
“秦王是担心你退不了敌,才专门交待此句,现在对方听说我秦王生病,肯定轻视我们,应该给他们一点威风看看。”
大家看,这世界上就不缺惹事的人,自己想干,却挑着别人出手。当然,也不缺一挑就着火的人。刘文静头脑一热,立马拍板拉出部队列阵。史书记载,刘文静没有打报告。
刘文静们领着部队出城,在城外一位叫浅水原的黄土高原,摆开了部队,准备搞一次大阅兵,以震军威。
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军威是打出来的,而不是阅出来的。就在刘文静检阅八总管的大军时,薛举的骑兵潜行在浅水原之下,绕到了唐军的背后,并在唐军最散慢的时候及时发动了冲击。
战斗结果如下:唐军大败,八总管上一个败一个,数员大将被抓,士兵伤亡半数以上。李世民弃掉高﨡,逃回了长安。
据史书所记,李世在病床上听说刘文静领兵出城的消息后,连忙下了一道命令前去制止,遗憾地是,命运还没有到达浅水原,唐军已经大败。李世民没有办法,只有选择撤退,他身染重病,还跑得如此神速,也是精神可嘉的。
这是唐朝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败,也是李世民军旅生涯的第一次大败,当然,根据史书所说,这事不能怪李世民,要怪就怪刘文静殷开山不服从安排,擅自出兵。这两位也受到了惩戒,两人被免职为民,带罪立功。这是唐朝政府以及史书的最终认定,但真相似乎并不是如此。
作为擅自行动的两位仁兄,损师大半,导致京师震动,差点让刚成立的唐朝夭折,其处理结果仅仅是免官,连板子都没打,而且还在军中,可以戴罪立功!实在是皇恩浩荡如黄河之水天下上来。而且这两位也太胆了,刚听完李世民的指示,马上就敢反其道而行?再者,从李世民跑路之迅速,还能临床指挥来看,病情似乎并不重。决不至于丧失指挥权,再综合李世民以前速战速决的作战风格,以及考虑小李向来喜欢改写历史的不良记录,大概可以判定,此次战斗的指挥者正是李世民同志本人。
当然,李世民是王子,又处在要树立威望的关键时刻,是不能失败的,李世民不能败,就只能委屈一下两位亲信背一下黑锅。
下属挡了子丨弹丨,史书改了记录,李世民不光彩的一页隐藏在历史的迷雾当中,李世民可以用这些来骗过所有的人,但有一个人他是无法骗地的,那人便是他自己。曾经横扫千军,气吞万里的他怎么面对自己的骄傲?他又怎么去接受丧师过半的耻辱?
那一场大战的每个细节已经被史书略过,但接来的日子,这些细节无时不出现在李世民的脑海里,他不停地问自己,自己是怎么败在了薛举的手下?
这不晋于经常揭开快好的伤疤,仔细观察那些血淋淋的表象,提醒自己伤口是如何而来。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同时,这也是一位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真正的名将一定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
在李世民反省自己的同时,李渊也在反省着自己。
227.
李世民找部下顶包一事,怕是骗不过李渊的,但李渊没有深究,而是低调处理了刘文静殷开山两人,这样做的目地除了稳定大局之外,还因为他知道失败的责任并不全在李世民身上。
此次大败,固然是因为李世民年轻气盛轻敌所致。但失败的根源还是在李渊的政策上来。大概是当了皇帝,李渊有点大意,平时常用的拉扰打压等绝技都没有发挥出来,就让李世民直接领着部队上场了。
把战争想得太简单,以为不过是战场上单纯的厮杀,其结局自然是承受失败。
在困境之下,李渊终于清醒了,又恢复了往常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