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一年以前。
大业十三年(617) 二月初一,朔方郡。
天下大乱的骚动总于波及于此,这一天,朔方群城内冲进了数千人,显然他们不是盲流,进城后,直接冲进了郡守,斩杀郡守,据郡造反。
领头的人叫梁师都,此人是本郡豪族,原本是隋朝的鹰扬府郎将,鹰扬府是隋朝的军府,大概相当于军区。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梁师都被免了职,下岗后对政府有些不满,就拉扰了一些人搞起了革命。
斩了郡守,梁师都就近找上了突厥人,领了一面狼头纛,号大度毘伽可汗、解事天子,也算正式开了张。
这一年,南方的起义如火如荼。梁师算后知后觉了,规模也不大,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位地处西北的割据势力是最后被平定的。
在这一个月,梁师都起事的消息越过黄河,传到了河东,那里也有一位军将举起了反旗。
我们已经介绍过,那是马邑郡的校尉刘武周同志,同样,刘武周也领了一面狼头纛,号定杨可汗。
像是连锁反应一般,动乱的冲击波抵达了黄河上游。
二个月后,四月初三,金城郡。
金城郡的郡治在今天的兰州市城关区,这一天,城内十分热闹,金城令郝瑗摆了酒席,犒劳城内的将士。郝瑗是个负责任的人,为了对付郡内日益严重的治安形势,特地募了数千兵马,发了铠甲武器,吃完这顿酒,就准备出城剿匪了。
酒席上,郝瑗号召大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然后出城努力砍人,为国争光,说这个时,郝瑗没想到席上有人准备用他的兵马为自己的事业开光。
吃到一半,有人掀翻了酒桌,打烂了酒杯,拔出了刀剑,冲将上来,一把擒住了郝瑗。
然后,当头一人转身,喝住了目蹬口呆的士兵,下了一个命令:
“开仓赈施!收捕反者。”
很快,粮仓打开了,金城郡的官吏被抓了起来,也就是说,此人造反了。
造反者是金城府校尉薛举,这位仁兄是本地豪强,家里有余粮,身边有朋友,这样的人在乱世中不造反那就有点浪费人才了。起事后,薛举自号西秦霸王,名称跟西楚霸王项羽有点相近,这个称号还算实事求是,一来,薛举起事之地确属西秦,二来,薛举确有霸王之力。介绍此人时,史书用了容貌瑰伟,凶悍善射,这倒常见,不相见的是后面这个形容词:骁武绝伦。在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人的传记里都没有这样的词语。可见,论武力值,此人实是那个时代的第一人。更威猛的是,他还有一个叫薛仁果的儿子,多力善射,号称万人敌。
虎父豹子,这一对父子搭档开张以后,势头很猛。招集群盗,攻夺掠地,兵锋所指,攻无不克。没用多少功夫,就占据了陇西全境(陇山之西),拉起三十万的队伍。
薛举高举猛打,将另一个人逼上了梁山。
223。
三个月后,七月初八,武威郡。
夜已深, 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还没有睡,此时的他全身铠甲,紧张的聆听着外面的一切。
很快,外面喧哗声一片,李轨霍然起立,跃将出门,身后,是全副武装等侍已久的甲兵。领兵出来之后,李轨径直扑向了郡府,在那里,他碰到了已经攻进城的外兵。
里应外合之后,李轨擒住了郡城的官吏,第二天,李轨打出了他的旗号:河西大凉王。
跟梁师都,刘武周,薛举这些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不同,李轨起事并不是有什么大的想法,他只不过是想保住家业。
李轨家是武威郡的大族,家大业大,又偏偏靠近薛举的金城郡,薛举起事以后一定会前来叨扰(打个劫)。而现在指望政府保护乡邻就不太现实了,于是,李轨联合郡内豪杰,直接接了隋朝政府的班。
事实证明,靠天靠地靠政府还不如靠自己,起事没多久,薛举果然来了,李轨集结兵力,击退对方并趁势攻占了张掖、敦煌、西平、枹罕,掌控住河西五郡,从此做大做强。
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梁师都,刘武周,薛举,李轨这四位都是当地豪强,也都是隋朝军府的军将。造起反来,起点很高,步子很大,基础很牢,对于李渊来说,个个都是劲敌,但这四位又各有不同,他们有隐患最大的,有威胁最大的,有可以拉扰利用的,有势头最猛的。
最猛的是薛举父子。
薛举很生气,他气的是李渊,算起来,他四月起得事,比李渊还早了一个月,可李渊不讲先来后到,睡了懒觉还赶了早集,竟然趁他在陇西扫荡时,抢先占据了长安。
到了此时,薛举才发现没抢先占据长安的劣势来。李渊在长安称帝,有高大的宫殿,有无数的人才,当然,顺便提一句,薛举也称帝了,号称秦帝。而且也比李渊早,但称帝这种事,不是抢注商标,谁抢在前头谁就正宗,事实上,称帝好比房地产开发,讲得是地理位置跟配套设施,秦帝地处中华郊西,没有宫殿群,没有文武百官,没有正宗的皇家礼仪。搞起来不伦不类,跟李渊比起来,薛举也就办了一草台班子。
都是皇帝,差别咋这么大呢?
薛举决定从李渊手中夺过一切。
下定决心之后,薛举派遣万人敌儿子薛仁果攻下秦州,紧接着,又向凤翔发起了攻击。从地图上如果将兰州,秦州,凤翔画一条线,就会得到一个箭,箭头的位置正指向长安。
李渊,把你的长安让给我!
显然,李渊也注意到了薛举的不合理诉求,为了回绝对方,他派出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去拒战薛举的万人敌儿子。
拼爹的时代还远未到来,拼儿子的时代开始了。
224。
十二月,唐军秦军已经交战。
北风在陇山之上翻滚,薛举的内心也感到了一丝寒意,就在不久前,他的万人敌儿子薛仁果被李渊的儿子李世民从扶风赶了回来,此次交战,损兵一万,李世民还一直追到了陇山脚下,要不是大冬天不适和举行登山活动,说不定李世民就攻到了他的帝都城下。
逐鹿太凶险了,这位骁武绝伦的大汉并没有一颗大心脏,一败就准备投降。他召集自己的百官,小心翼翼地问了一个问题:
“古来天子有降事否?”
好事争第一,坏事莫开头,虽然要投降,还是要讲面子的,自己毕竟是皇帝,别开了皇帝投降的头,另外,投降的前景如何,历史上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
百官发挥群策群力,成功找到了皇帝投降的案例,从前人的经验来看,投降后前景看好,虽然当不成皇帝,但基本上能唯荣华富贵,他们举出了赵佗,刘禅跟萧琮,阿斗兄的事地球人都知道,其他两位跟阿斗兄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曾经是皇帝,但都投了降,投降之后,日子过得挺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