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前308年至前307年的宜阳之战,韩国遭到秦国的进攻,它很清楚自己不是秦国对手,应该产生过向其他国家求援的想法.问题是,当时它能向谁求援?由于惠王后和武王后的特殊关系,魏国有侥幸心理,它认为秦国不会把韩魏两国一视同仁,看作是同样的扩张目标,所以魏国没有援助韩国以免得罪秦国.楚怀王已经在岸门之战当中尽情地忽悠了韩国一把,韩国当然不可能自取其辱,再次信任楚怀王的好心.想来想去,能够援助韩国的只有齐国,可是当时丹阳-濮水之战结束不久,齐国还比较虚弱,再加上齐国距离韩国有点远,中间隔着宋国,魏国的领土.魏国不帮忙的话,齐军无法抵达韩国,远水救不了近渴,韩国也指望不上齐国.所以,自始至终,韩国在整个战争期间只能独自抵挡秦国的攻击.
秦昭王即位后,惠王后和武王后都被逐渐清除,秦国改变计划,决定向韩魏两国同时发起攻势,而这一时期,孟尝君也开始在齐国掌权,他提出的战略以反秦为目标,没有对周边国家进行扩张的野心,所以自然地受到韩魏的响应和欢迎.由于不断遭到秦国攻击,韩魏已经把秦国视为主要威胁,和孟尝君的反秦主张有了基本共同点.现在,楚国倒向秦国后,韩魏和齐国又同时把楚国当作敌人,齐韩魏三国的立场进一步接近,结盟的条件完全成熟,水到渠成.楚怀王对形势判断有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行动不经意间促进了韩魏和齐国的最终联手.齐韩魏三国同盟成立后,这个同盟的力量和秦楚同盟起码是不相上下的,结果到了最后楚国连短期利益也捞不到.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真实的情况还要更糟,齐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前303年,国力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它在战争中展示出强大的军事威力,齐国加上韩魏的力量,连秦国也感到畏惧,它突然间下决心彻底的改变对外政策,放弃主动出击的方针 ,开始往后极力退缩,一直退到楚国的背后,避免与三国同盟发生正面冲突.秦国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楚国已经和齐韩魏三国都结下了深刻的仇恨,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略,楚国几年前灭掉越国,本来就是各国这段时间的重点打击目标。两点加在一起,足以让秦国觉得和楚国靠的太近的话会受到牵连,对秦国不利,背叛楚国反而可以讨好三国同盟.为了让楚国更好的发挥炮灰和挡箭牌的作用,秦国不惜用心狠手辣的极端手段出卖这个几百年的老盟友.结果,首先挑起多国混战的秦国躲在一旁,却把刚刚赶来凑热闹的楚国推到最前线吸引火力,可怜的楚国被秦国出卖后无处藏身,只能成为三国同盟集中攻击的目标.
前306年,楚国灭越国,前304年,秦国把上庸割让给楚国,接着楚国欣然参与对韩魏的战争,想借助秦国的力量从韩魏身上也割下几块肉来,可能是因为这几年楚怀王的日子过的很顺利,堪称春风得意马蹄疾,以至于有些过于得意,失去了对国际形势进行冷静判断的能力,他在一个非常非常糟糕的时机作出重大的外交改变,把盟友和敌人的对象进行调换,导致楚国的最终惨败.
稍微修改一下前面两个答复.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前308年至前307年的宜阳之战,韩国遭到秦国的进攻,它很清楚自己不是秦国对手,应该产生过向其他国家求援的想法.问题是,当时它能向谁求援?由于惠王后和武王后的特殊关系,魏国有侥幸心理,它认为秦国不会把韩魏两国一视同仁,看作是同样的扩张目标,所以魏国没有援助韩国以免得罪秦国.楚怀王已经在岸门之战当中尽情地忽悠了韩国一把,韩国当然不可能自取其辱,再次信任楚怀王的好心.想来想去,能够援助韩国的只有齐国,可是当时丹阳-濮水之战结束不久,齐国还比较虚弱,再加上齐国距离韩国有点远,中间隔着宋国,魏国的领土.魏国不帮忙的话,齐军无法抵达韩国,远水救不了近渴,韩国也指望不上齐国.所以,自始至终,韩国在整个战争期间只能独自抵挡秦国的攻击.
历史上,由于缓冲国的存在,齐国和韩魏之间向来很少产生不可化解的矛盾,韩魏愿意配合秦国在丹阳-濮水之战中攻击齐国,其实是个偶然的异常事件,是因为齐国以太快的速度灭掉燕国,势力突然间呈现暴涨之势,引起韩魏的高度震惊和担忧。现在的情况是,齐国早已完全撤出燕国,而且也看不出来齐国在短时期内有再度吞并燕国的可能性.孟尝君在齐国掌权后,他提出以反秦为目标的战略,没有对周边国家进行扩张的计划,孟尝君的战略自然地受到韩魏的响应和欢迎,韩魏对齐国扩张野心的担忧已经基本消除了.几乎同一时期,秦国在昭王即位后,逐渐清除掉惠王后和武王后,秦国的策略发生改变,它开始向韩魏两国同时发起攻势,由于持续不断遭到秦国攻击,现在的韩魏把秦国视为主要威胁,和孟尝君的反秦主张有了基本共同点.楚国倒向秦国后,韩魏和齐国又都把楚国当作敌人,齐韩魏三国的立场进一步接近,结盟的条件完全成熟,水到渠成.楚怀王对形势的判断有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行动实际上是在不经意间促进韩魏和齐国的最终联手.齐韩魏三国同盟成立后,这个同盟的力量和秦楚同盟起码是不相上下的,结果到了最后楚国连短期利益也捞不到.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真实的情况还要更糟,齐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前303年,国力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它在战争中展示出强大的军事威力,齐国加上韩魏的力量,连秦国也感到畏惧,它突然间下决心彻底的改变对外政策,放弃主动出击的方针 ,开始往后极力退缩,一直退到楚国的背后,避免与三国同盟发生正面冲突.秦国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楚国已经和齐韩魏三国都结下了深刻的仇恨,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略,楚国几年前灭掉越国,本来就是各国这段时间的重点打击目标。两点加在一起,足以让秦国觉得和楚国靠的太近的话会受到牵连,对秦国不利,背叛楚国反而可以讨好三国同盟.为了让楚国更好的发挥炮灰和挡箭牌的作用,秦国不惜用心狠手辣的极端手段出卖这个几百年的老盟友.结果,首先挑起多国混战的秦国躲在一旁,却把刚刚赶来凑热闹的楚国推到最前线吸引火力,可怜的楚国被秦国出卖后无处藏身,只能成为三国同盟集中攻击的目标.
前306年,楚国灭越国,前304年,秦国把上庸割让给楚国,接着楚国欣然参与对韩魏的战争,想借助秦国的力量从韩魏身上也割下几块肉来,可能是因为这几年楚怀王的日子过的很顺利,堪称春风得意马蹄疾,以至于有些过于得意,失去了对国际形势进行冷静判断的能力,他在一个非常非常糟糕的时机作出重大的外交改变,把盟友和敌人的对象进行调换,导致楚国的最终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