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齐军一加入战争,立刻扭转了整个局面,给人的感觉是秦国和楚国似乎被齐军的威名给吓倒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齐国和秦国上一次交手是丹阳-濮水之战,战争的结果是齐国战败,从那以后齐国没有参加过任何战争,所以,至少前303年那个时候的秦国应该是不可能仅仅被齐国的名气所吓倒的.那么有个问题,秦国后来极力避免和三国同盟的战争,让它如此惧怕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当然不可能是惧怕已经多次被自己击败的韩魏军队,它惧怕的只可能是一样东西,那就是在前303年的几次直接交手中,齐军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战斗力.齐军到达前线战场后,很快就击退了秦楚军队,接着齐军和韩魏军队反攻楚国,楚国被打的大败.没过多久,它就下决心把太子送到秦国做人质,可见联军给它带来的压力有多大.后来秦军援助楚国,和齐军又进行了一次正面较量.

如果双方只有一次直接交手的机会,战斗的结果还有可能是偶然的,但是齐军多次让秦军吃到苦头,领教到它的厉害,秦国方面就觉得自己对齐军战斗力的很高评估是不会出错的了.这时,秦国就会想,齐军仓促加入战争,和韩魏军队刚刚开始联手,配合还不娴熟,就能表现出这么强的战斗力,如果三国军队在一起训练久了,配合娴熟了,那它们又会有多强大呢?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现有的战国史料主要来自秦国的史书,在秦国史书的记载中,秦国一方表现不佳的战争肯定都是语焉不详的,很难搞清楚有多少具体损失.不过,有一点始终是极为清楚的,这个世界上能够让秦国都公开表示屈服的事物,只有一样,那就是足够分量的实力.秦国在前303年的战争中应该遭受过相当损失,证明以齐国为主,再加上韩魏两国的实力,足够让秦国屈服了.只有这个原因才能解释为什么以这一年为界,秦国的对外政策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巨大转弯。自从丹阳-濮水之战结束以后,秦国多年来一直都在恃强陵弱,不依不饶地进攻韩魏两国,而前303年一过,秦国令人吃惊地开始认真和韩魏讨论友好交往事宜了。秦昭王亲自赶到临晋和韩魏举行会谈,在会谈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的情况下,秦国仍然把蒲阪还给魏国,秦国已经变的非常通情达理,面目和善,它的目的显然是希望韩魏不要和齐国站在一起对付自己.

但是秦国在三国同盟内部挑拨离间的努力注定会失败,孟尝君不讲任何条件,迅速出兵,及时解救了韩魏的危局,这让两国非常感激,孟尝君10多年来的战略一直都是联合韩魏反对秦国,他对韩魏一点野心都没有,这让两国对他有着高度信任.既感激又信任,它们对待孟尝君的态度是相当的服气和忠诚,三国同盟因此成为一个可靠,坚固而且团结的同盟,秦国没有办法去破坏它,然后秦国才开始另想办法,开始出卖楚国,把楚国当作牺牲品。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这样说起来,楚国之所以遭到三国同盟和秦的进攻,都可以把原因追溯到它抛弃齐国,投向秦国怀抱这一个外交政策上的变化.在战国时代,外交界风云一直都是变换无常的,各国外交政策上的频繁转换门庭,盟友不断的变成敌人,敌人不断的变成盟友,是大家早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为什么楚国仅仅做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寻常的决定,最终却演变出差点亡国的严重后果呢?教训不可谓不沉痛.我认为,在楚国的教训中有三点错误需要铭记.

1.楚国违背了自己长期以来既定的战略方针.楚国既定的战略方针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历史来分析.在刚平之战中,楚国和赵国联合,南北夹击魏国,楚国参加这场战争是因为吴起有着报复魏国的个人愿望,但是也别忘了,当时魏国还处在鼎盛时期,如果楚国不参战,单靠赵国一个国家是很难抵挡魏国的,楚国的行动客观上起到了保持天下大势平衡,防止魏国实力继续壮大,强者愈强的作用.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