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也有传统观点认为,纵指的是地理上的南北方向,合纵就是南北方向的五个国家,燕,赵,韩,魏,楚中的几个或者全部互相结盟对抗强国的外交策略.横指的是地理上的东西方向,横向国家只有两个,最西边的秦国和最东边的齐国,由于秦国和齐国被合纵国家远远的分隔开,并不接界,所以,一般认为连横的意思是秦齐两国(齐国仅限于战国中期它还比较强大的时候,秦国还包括战国后期)中的一个,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首先想办法拆散纵向国家的联盟,然后把它们各个击破的外交策略.

参考这些定义,再来对照那个时代的几场战争。丹阳-濮水之战,是张仪指挥一个横向国家秦国,联合位于中央的两个纵向国家韩国和魏国,攻打一个横向国家齐国和一个纵向国家楚国.垂沙之战和接下来的函谷关之战(第二次合纵攻秦战争),和丹阳-濮水之战过程相似,但是目标反转过来,孟尝君指挥一个横向国家齐国,联合位于中央的两个纵向国家韩国和魏国,先攻打一个纵向国家楚国,然后再去攻打一个横向国家秦国.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由于秦国称帝,前287年,横向的齐国带领燕,赵,韩,魏四个纵向国家讨伐同为横向的秦国(也就是第三次合纵攻秦战争),迫使秦昭王去除了帝号.没过几年,情形又颠倒过来,由于齐国灭掉宋国,导致横向的秦国带领燕,赵,韩,魏四个纵向国家讨伐同为横向的齐国,齐国在五国伐齐战争中遭受惨败,从此衰落下来,战争过程中,苏秦的燕国间谍身份被齐国发现,死于非命.

从前314年齐国灭燕,韩,魏两国决定倒向秦国,张仪的外交谋略成功,接着引发丹阳-濮水之战起,直到前284年的五国伐齐战争,这30年间,是秦齐两强互相对峙,争霸天下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发生的几场最重要战役中,没有一次是几个弱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国,也没有一次是弱国投靠强国来攻打其他弱国,最为常见的情形,其实是弱国在秦齐两强之间见风使舵,朝秦暮楚(准确的说应该是朝秦暮齐),根据形势变化不时的变换门庭,跟随其中一个强国来攻打另一个强国.这些战役100%不符合韩非子对于合纵连横的定义,也有90%的程度不符合上从地理方位角度出发对于合纵连横下的定义.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两强并立的情况下,地理位置处于两强之间的弱国最感兴趣的外交选择其实是依靠其中一个强国的力量去削弱另一个强国,因为处于被两强夹击的整体态势下它们感觉太不安全了.万一某一天两强决定联合起来它们就很危险.两强去一它们至少有一个后方是比较安全的.如果只靠弱国自己联合起来的力量,它们一是担心打不赢强国,二是担心即使打的赢本方损失也会比较大,到时被另一个强国看准机会渔翁得利.

必须强调,这种选择只适合于地理位置处于两强之间的弱国.楚国不符合这个条件,对它来说有利的情况不是两强去一,相反,是两强并立继续存在,维持平衡。所以,在前面谈到的四场重要战役中(垂沙之战和函谷关之战可以看作是孟尝君指挥的同一场战役的不同阶段,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攻打秦国的函谷关之战被耽搁了一段时间),楚国参加了前两场丹阳-濮水之战和垂沙之战,但是两次它都是被迫卷入的,不是自己主动做出的外交选择,后两场战役它没有参加。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有些朋友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位于中间位置的国家为什么就不能有同楚国一样的想法呢?秦齐两强遥相对峙,实力相当,彼此忌惮,谁首先发动战争将会迫使中间国家倒向对手,这样,两国谁也不敢发动战争,中间国家不就获得了安全吗?问题在于,如果秦国和齐国不互相攻打,它们不会因此闲着什么事不做,它们还是会不断扩张.比如,秦国在伊厥之战中打败韩魏,占领韩魏大片领土(这时韩魏向齐国求援齐国却不搭不理),还有齐国灭掉宋国等,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齐湣王决定和秦国互不干扰,各自找一个方向进行扩张.面对这种情况,中间国家发现自己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被压缩,它们和秦齐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越拉越大。力量对比悬殊到一定程度后,中间国家将失去讨价还价的博弈能力,比如,有朝一日秦国决定灭掉韩国,齐国决定灭掉魏国,韩魏由于没有多少反抗能力,只能任人宰割。最后造成的结果是,战略形势依然保持着整体性的平衡.这个结果楚国能够接受,韩魏能够接受吗?它们不能象外部国家楚国一样对形势发展冷静的袖手旁观,必须不断诱使秦齐互相交战,彼此消耗和抵消力量,减少对中间国家的压力.

秦国和齐国的实力水平并非恒定不变,它们的实力处于不断的消长过程当中.所以,中间国家挑动两国互相争斗的方法也是很有讲究的.齐国灭掉燕国,韩魏于是决定联合秦国攻打齐国.丹阳-濮水之战后的一段时间秦国实力明显强过齐国,韩魏又联合齐国去攻打秦国.秦国在伊厥之战中大败韩魏,加上秦昭王公开称帝,燕,赵,韩,魏四国就和齐国一起攻打秦国.齐国灭掉宋国后,国力大涨,燕,赵,韩,魏四国又转过头来和秦国一起攻打齐国.可见,这些中间国家都是把矛头对准秦齐两国中当时暴露出更强实力和更大野心的那个国家,谁暴露出更强实力和更大野心,中间国家就会和另一个它们觉得实力稍弱和野心教小的强国站在一起反对它.

继续讨论:(附录:垂沙之战的经验教训)

把战国中期的这段时间称为合纵连横时期,是纵横家学派对于历史的描述,他们还在战国策这本书中,把活跃在战国中期的张仪,苏秦两个人树立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张仪代表了连横,苏秦代表了合纵.其实,战国中期绝大多数的外交和战争形态都不符合关于合纵连横的标准论述.只有一场战争可以拿来作为合纵连横的例证,就是公孙衍指挥的新三晋联盟攻秦之战,赵,韩,魏三个国家位于南北方向作纵向排列,它们相比秦国实力也都比较弱.不过,这三个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实际上,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它们认为自己是弱国,弱国是天然盟国应该共抗强国,当然也不是因为它们觉得自己都是纵向国家,它们能够联合起来,主要是因为过去有这个长期的历史习惯,和合纵连横的理论没有关系.

张仪,苏秦是否属于纵横家,也是很有疑问的.因为纵横家就是外交家,纵横家学派的理论认为,外交活动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外交成功了,国家就能崛起和强大,外交失败了,国家就会衰落和灭亡.而外交能否成功, 关键又在于外交家的口才.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张仪没有把外交手段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他是个战略家,为了达到击败齐国的战略目的,他可以同时采取任何有效手段,比如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在劝说魏国投靠秦国这一外交活动中,他也没有把主要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口才和说服能力上,而是给予魏国大量的实际利益.比如,把已经占领的魏国领土还给魏国,在魏国和其他国家的战争中主动支援魏国,和魏国互相通婚,把人质送到魏国,和魏国的敌人周国断交等等.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