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樗里疾支持楚系外戚,他的老对手,被解除了丞相职务的甘茂显然应该是支持魏系外戚的,甘茂是魏国人张仪推荐给秦惠王的,他和魏系外戚本来就有一些渊源关系,政治上选边站的时候他也只能站在这一边.不过甘茂比较聪明,季君之乱中,他发觉魏系外戚的形势越来越不妙,于是找个借口逃出秦国,最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到了前304年,秦楚商讨结盟事宜,楚国得到秦国割让的上庸之地以后,还提出另一个条件,让楚国人向寿取代樗里疾做秦国丞相,秦国方面答应了,秦楚这才正式结盟.但是两年后,前302年,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秦国又开始反悔了,它觉得这个联盟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不想再把联盟继续维持下去。因此,秦国决定撤掉向寿,再次起用樗里疾做丞相.接下来,樗里疾做秦国丞相直到前300年他去世为止.而樗里疾之后紧接着的秦国丞相人选就是孟尝君,所以我认为,孟尝君在前300年来到秦国的的学术观点比较合理.
继续讨论:
按照史书记载,秦国计划把孟尝君和楚怀王扣留在国内的事件,都发生于前299年,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两次扣留事件,谁先谁后呢?我认为,扣留孟尝君在前,扣留楚怀王在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理由有两个:
1.孟尝君成功的逃出了秦国,楚怀王没能做到.按照一般的情况,第一个做出逃跑尝试的人更容易成功,而当有人出逃的事件发生后,失职的边关守卫会受到上级的责备,会吸取经验,加强巡查,后来的人再想通过边关出逃就变的更困难了.
2.前299年,秦国为了继续证明自己和楚国的矛盾很大,再次发兵攻打楚国,并占领8个城池.在两国还处于战争状态期间,楚怀王不可能去秦国,只有在战争结束一段时间后才有可能.而孟尝君前300年就已经到了秦国.孟尝君可以在前299年早期就选择离开秦国,楚怀王做不到这点.
继续讨论:
说到这里,大家自然会萌发两个疑问.秦国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为什么它这么不知悔改,反复违背道义和国际准则,扣留其他国家的重要政治人物?它应该明知各国对这类事情都极为反感,这样做对秦国有什么必要?有什么好处可言?以至于它愿意承担破坏自己的国家形象,国际声誉的后果.还有,既然楚国这几年来一直遭到秦国的背叛和攻击,损失惨重,楚怀王怎么还那么信任秦国,卤莽地亲自到秦国去和秦国展开谈判?
第二个问题容易回答些.在楚怀王去秦国之前,秦昭王给楚怀王写了这么一封信:“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於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原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原也。敢以闻下执事。”他邀约楚国结盟,提出的主要理由其实就是"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也就是两国保持姻亲之国关系已经很久了,秦国想重修旧好.其他的理由比如两国接界,还有两国不和好就不能震慑其他国家,这些理由都不怎么具备说服力.
由于秦楚之间三百年的友好,通婚关系,楚国政府内部慢慢形成了一个亲近秦国的势力,特别是王族,长期通婚的结果是他们的血统中混杂进一些秦国王族的成分,所以他们中的亲秦势力特别强大.力劝楚怀王与秦结盟的令尹子兰是楚怀王的儿子,也是王族中人.我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说令尹子兰娶的是秦国公主,他是秦国的女婿.反对楚怀王和秦结盟的屈原是屈氏族人,是楚怀王的远亲.支持和秦结盟的令尹子兰是楚怀王的亲生儿子.楚怀王会倾向于听谁的?答案显而易见.再加上在秦国掌权的是楚系外戚,楚国因此始终对秦国抱有一定希望.
继续讨论:
楚国有一个亲秦派,相应的,秦国内部是否也有一个亲楚派呢?应该是有的.丹阳-濮水之战前,秦惠王不辞辛劳,在国内四处巡游,一次次的举行巫术仪式,诅咒楚国,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消除秦国内部的亲楚思想.他留下了在北宋时期发现的三处刻在石头上的《诅楚文》,可能还有其他地方的《诅楚文》没被发现或者已经遗失了.从睡虎地秦简的`日书`部分可以看出,秦人非常迷信巫术,比东方六国人迷信的多,而当时的人还没有产生现代的国家观念,所以需要大家放弃以往的亲楚思想,转而形成反楚敌对思想的时候,秦惠王没有采用现代的爱国主义宣传方式,而是采用了巫术宣传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当时有效的多.当然,秦国人一向比楚国人听话,只要上层做出了决定下面的人就会照办,把秦国的主流思想从亲楚扭转到反楚方向,相对来说比楚国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