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继续讨论:

权衡利弊之后,秦国最后决定铤而走险,把孟尝君强制扣留下来.这个做法可能引起的爆炸性后果秦国实际上心知肚明.孟尝君是谁?他是强大的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齐国之外,他也是国际名人,代表着齐国的外部形象.而且孟尝君是作为和平友好的使者来到秦国和秦国结盟的.扣留孟尝君,在齐国民众看来, 这无疑是对整个齐国的严重挑衅,他们反应肯定是反秦情绪不断高涨,甚至呼吁发动对秦战争;在其他国家看来,这也是对国际外交准则的彻底践踏.国际舆论反应肯定是一致猛烈抨击这个太过分,太没有底线的做法.这样的事都做的出来,从今以后,哪个国家还敢放心的和秦国交往?

既然秦国应该预料到了后续的结果和代价,那它为什么还是要坚持冒这个险?因为它有侥幸心理,它知道齐湣王未必愿意为孟尝君报仇,孟尝君永远回不了国,齐湣王可能还心中暗喜.齐湣王会尽量想办法拖延,把这件事大事化小.然后再小事化了.齐国是三国同盟的领袖,齐国没有行动,三国同盟就没有行动.另外,赵国的动作也给秦国壮了胆.如果事情的发展不符合秦国的预计,在齐湣王私心中的理由不方便公开说出口的情况下,他挡不住国内一边倒的舆论压力,最终被迫决定发动对秦战争.他也应该是三心二意的.齐湣王领导的三国同盟显然不会有孟尝君领导的三国同盟那么齐心,攻打秦国的时候不会那么尽力.这时,秦国依靠秦,赵,宋联盟,还是可以和齐,韩,魏联盟抗衡一二的.

继续讨论:

但是,秦国的如意算盘是建立在孟尝君无法回国的基础之上的,秦国万万没有想到,这么简单的事情自己居然搞砸了.孟尝君逃出秦国的过程据说是这样的:

秦昭王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钻进王宫贮藏室把狐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不久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不敢再等,他害怕秦王反悔,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当时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按秦国法规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可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守关的士兵按照规定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后,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出关多时了。

继续讨论:

这就是"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故事听起来过于戏剧化,以至于不怎么象真的,而且里面也有一些不符合逻辑的细节,细节中的问题我就不一一分析了。总之,大家想想,孟尝君如果有可以让他逃出危险境地的底牌,他应该不会得意洋洋地自己把它公布出来,弄的天下尽人皆知,他应该尽量的把它隐藏下来.他在国内国外都有强大的敌人,这些敌人如果了解到孟尝君的底牌,就会针对性的想办法,那这些底牌就起不到保命的作用了.孟尝君可能是依靠门客当中的一些奇技异能之士的帮助逃出秦国的,但这些奇技异能之士用的具体办法到底是不是鸡鸣狗盗,我认为不一定.

不管怎么样,孟尝君逃离了秦国的控制,秦国试图挟持他的阴险计划大白于天下,引起一片哗然.秦国弄巧成拙,各国舆论对它很不利,孟尝君也抓紧这个难得的机会,积极活动,团结三国同盟,再度开始执行对秦战争的计划.

继续讨论:

(PS:现代很多人都喜欢看反映宫廷政治斗争的历史剧,这是因为宫廷政治斗争中往往充斥着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是历史当中最为讳莫如深,云遮雾罩的一幕,不要说几千年前,就是近现代,谁敢说自己已经把某个宫廷斗争事件的内幕真正搞清楚了?这就导致历史剧的编剧有很大的想象和编造精彩故事的空间.

孟尝君和齐湣王之间的斗争主要也是在幕后进行的.他们两人是堂兄弟,家丑不可外扬,如果彼此不停争权夺利的事情被外人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两人面子上都不好看.齐湣王是国君,按照传统观念,孟尝君作为下属大臣应该对他保持起码的忠诚和服从.而孟尝君在民众当中声望很高,齐国田氏本来就是靠收买民意上台的,这个国家一直都很重视民意.孟尝君在民众当中的超高呼声既让齐湣王对他产生了猜忌之心,又让齐湣王不敢轻易地和他决裂,摊牌.两人都有一些顾忌,所以尽管背后斗的不可开交,但在表面上双方还维持着象模象样的礼节和规矩.直到田甲劫王事件,齐湣王把孟尝君给抓了起来,双方的矛盾才公开化,大白于天下,但是马上就有人在王宫前自杀,替孟尝君洗刷罪名,齐湣王还是不敢杀孟尝君,只好把他给放了回去.

这样巨大的矛盾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他们两人统治着强大的齐国,两人之间的关系对战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大,如果因为不够确定就忽略过去,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就很难讲清楚.,所以虽然我也不敢保证自己关于这段宫廷政治斗争戏的看法是正确的,但也只能按照逻辑进行一个尽量合理的推测了.)

继续讨论:

孟尝君又开始拾起以前的计划积极活动,那么齐湣王现在在干什么呢?因为几个事情,齐湣王不得不采取暂时退却,韬光养晦的政治策略.

1.齐湣王过去在外交上强烈支持和秦国交好结盟,但是现在大家都看的很明白了,秦国是一个反复无常,两面三刀,手法凶狠,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绝对不可信任的国家,和谁结盟都不应该和它结盟吧?齐湣王的政治判断力遭到了质疑.而孟尝君一贯主张打击秦国这个本质不好,破坏国际规矩的害群之马,可以在各国得到广泛支持,提高齐国的国际间威望,看来孟尝君的主张是合理的,是有先见之明的.

2.齐湣王为了进一步加强秦齐联盟,坚持把孟尝君派到秦国去,结果孟尝君差点就回不来了,如果孟尝君陷落在秦国,起码可以说齐湣王负有一些不可推卸的责任.

3.秦国的陉阳君本来是到齐国来做人质的,是谁早早地就把他放回去的呢?如果他还在齐国,秦昭王在扣押孟尝君的时候,就得想想自己弟弟的安危了.显然,陉阳君留在齐国,可以给到秦国去的孟尝君加一层安全保障.当初主张把陉阳君放回去的人应该不会是孟尝君自己,更可能是什么事都和孟尝君对着干的齐湣王,在这件事上他也拥有最后决定权.这可能是齐湣王犯的另一个错误.

继续讨论:

有两个或者三个小辫子被对手抓住,齐湣王在政策辩论中处于明显下风,他只好不吱声了.没有了齐湣王的阻挠,孟尝君终于获得了行动自由,他可以放开手脚,开启对秦全面战争的准备工作.秦国发现自己长期以来一直极力避免的情况即将发生--它将面临三国同盟的进攻.那么,秦国该怎么办呢?这一次,倒霉的牺牲品又是楚国.

这里,我先来把谈到过的一些历史大事件的时间顺序理一理,因为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资料记载是比较简略模糊的.据学者的考证,一般认为,孟尝君是前300年(大概是下半年)来到秦国为相的,他回到齐国是前299年上半年,他在秦国呆的时间并不长.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这是和前后发生的其他历史事件在时间上衔接的最好的一种观点.

继续讨论:

前311年,秦武王即位,他在做太子的时候就一直认为丞相张仪的权力过大,所以他一旦上位,就决定把丞相的职务一分为二,分别由右丞相樗里疾和左丞相甘茂这两个他明知道有很深矛盾的人担任.这样,两人互相掣肘,互相牵制,秦王的地位就安稳多了.但是事情总是利弊参杂的,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秦国的两个最高官员关系水火不容,遇到事情就意气用事,针锋相对,最后作出的政府决策都是他们的意见被折中妥协后的结果,这些决策的质量显然不会很高。两人不停的争吵,也拖慢了秦国政府作出决策的速度,遇到一些需要快速作出决策的事情就会误事.

鉴于这些问题,秦昭王即位后,他取消了秦武王的双相制,恢复成单相制,甘茂被撤职,只剩下一个丞相樗里疾,这说明季君之乱中,樗里疾是站在楚系外戚这一边的,所以他得到了回报.樗里疾是秦惠王的弟弟,秦国王族的重要成员,连他都选择支持外戚势力,再次证明秦国王族内部是多么的缺乏团结意识,这应该是秦国王族在政治上敌不过外戚家族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