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孟尝君的这一整套说法,听起来是头头是道,符合常理,令人信服,秦国方面要反驳他的说法,仅仅从口头上讲道理是没有用的,道理在孟尝君这一边。秦楚两国一直以来确实有着特殊关系,这已经是各国普遍具有的固定观念。不过,一个实际行动比一百个口头上的道理都更有说服力,孟尝君说秦楚之间是休戚与共,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密盟国,秦国就用实际行动表明,秦国和楚国是一种可以落井下石,从背后捅刀子的关系,在天下人面前狠狠地撕破了两国之间还保留的所有温情面纱,这和孟尝君此前提出的判断完全相反。
垂沙之战后的第二年,前300年,齐,韩,魏三国已经停止了对楚国的进攻,秦国的进攻却还在继续。它攻占楚国的新城,斩首三万,杀楚将景缺。秦国这样做的目的,趁着楚国战败的机会夺取它的地盘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证明秦楚之间的战争并不是偶然的一时冲动所导致,它们的矛盾持续不断,而且很深刻,两国之间的仇怨都难以化解,所谓的秦国会为了楚国出头,将来会看准时机,联合楚国报复齐,韩,魏三国,这样的担心现在看起来不是很多余,很可笑吗?
(修改上文)继续讨论:
孟尝君的这一整套说法,听起来是头头是道,符合常理,令人信服,秦国方面要反驳他的说法,仅仅从口头上讲道理是没有用的,道理在孟尝君这一边。秦楚两国一直以来确实有着特殊关系,这已经是各国普遍具有的固定观念。不过,一个实际行动比一百个口头上的道理都更有说服力,孟尝君说秦楚之间是休戚与共,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密盟国,秦国就用实际行动表明,秦国和楚国是一种可以落井下石,从背后捅刀子的关系,秦国自己动手,在天下人面前一把撕掉挡在秦楚关系之上的温情面纱,这完全推翻了孟尝君此前的判断。
垂沙之战后的第二年,前300年,齐,韩,魏三国已经停止了对楚国的进攻,秦国的进攻却还在继续。它攻占楚国的新城,斩首三万,杀楚将景缺。秦国这样做,目的之一是趁着楚国战败的机会夺取它的地盘,但更主要的目的是证明秦楚之间发生的战争并不是偶然的一时冲动所导致,它们的矛盾持续不断,而且很深刻,两国之间的仇怨难以化解,所谓的将来秦国会为了楚国出头,会看准时机,联合楚国报复齐,韩,魏三国,这样的担心在当前事实的对照下,看起来显得很多余,很可笑。
继续讨论:
同时,秦国还把贵族泾阳君派到齐国去做人质,泾阳君是秦昭王的弟弟,四贵之一,这个重要人物被派做人质,展现了秦国想和齐国改善关系的诚意。泾阳君用来游说齐湣王的理由,其实很好找,秦国和齐国隔的山长水远,本来就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泾阳君只需要说,秦国当初在丹阳-濮水之战中攻打齐国,是因为秦惠王被张仪个人的奇思怪想所蛊惑,秦惠王死后,秦国就再也没有和齐国为敌的意图,秦武王迅速结束战争就是明证。
秦国双管齐下,想尽办法来阻止三国同盟即将发动的对秦战争,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就在齐湣王身上。韩魏两国对孟尝君是言听计从,无论它们对秦国的看法是怎样的,只要孟尝君决定攻秦,它们就会跟随。只有齐湣王能够改变孟尝君的决定。
(修改上文)继续讨论:
同时,秦国还把贵族泾阳君派到齐国去做人质,泾阳君是秦昭王的弟弟,四贵之一,这个重要人物被派做人质,展现了秦国想和齐国改善关系的诚意。泾阳君用来游说齐湣王的理由,其实很好找,秦国和齐国隔的山长水远,本来就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泾阳君只需要说,秦国当初在丹阳-濮水之战中攻打齐国,是因为秦惠王被张仪个人的奇思怪想所蛊惑,秦惠王死后,秦国就再也没有和齐国为敌的意图,秦武王迅速结束战争就是明证。秦楚之间,应该是天然的友好国家关系。
秦国双管齐下,想尽办法来阻止三国同盟即将发动的对秦战争,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就在齐湣王身上。韩魏两国对孟尝君是言听计从,无论它们对秦国的看法是怎样的,只要孟尝君决定攻秦,它们就会跟随。只有齐湣王才能改变孟尝君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