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南阳盆地对楚国是如此之重要,因此围绕着南阳盆地,楚国修建起它最为严密的防御工事--楚方城。在北面,楚方城依靠秦岭山脉的支脉伏牛山而建,这个方向还算比较牢靠。在南阳盆地的东面,只有一些零散的,低矮的丘陵,楚国把楚方城延伸到这里,用楚方城把这些丘陵连接在一起组成防线,提供的防御能力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南阳盆地的西面是被秦国控制的秦岭山区,秦国军队走出秦岭后,可以集结在武关,居高临下开始对楚国发起攻击,所以,尽管楚国也把楚方城延伸修筑到西线,面对秦国方向加强防御,但是这个方向的态势更加不利。
从历史上来看,南阳盆地一直都是个易攻难守的地区,为了保卫它,楚国已经尽心尽力地重点经营了它周围的防线,但是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天然的地理形势还是很难用人工来弥补。根据杨宽的战国史所述,由齐将匡章担任总指挥的三国联军,没有多么费力,很快就从东面突破了楚国的方城防线,打到南阳盆地内部沘水旁的垂沙一带(今河南唐河),在这里和楚军主力部队隔着河对峙达半年之久。
继续讨论:
楚国一方处于劣势,方城防线又失守,只好利用河流来阻遏联军的推进,楚军在沘水沿岸严密设防,三国联军因为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沘水深浅,不敢渡河。半年之后,联军从一个樵夫处打听到“荆人所盛守,尽其浅者也;所简守,皆其深者也”,于是匡章派精兵在夜间从楚人防御最严的地方渡河突然发动进攻,结果在沘水旁的垂沙,大败楚军,杀死楚国将领唐昧。
我个人认为,沘水只是一条小河,并不难以跨越,之所以双方在这里僵持达半年之久,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齐国的最高领导者发生了变化,内部政局有所动荡。前301年,也就是垂沙之战发生的同时,齐国的齐宣王去世,齐湣王即位,齐湣王以前和孟尝君的关系一直都不好,齐湣王即位,孟尝君对于自己能否继续做丞相,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他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国家内部的政治问题上,只能暂时放缓对楚国的进攻。过了一段时间,孟尝君确定自己的齐国丞相位置比较稳固之后,才命令匡章重新发起攻势。
继续讨论:
在垂沙之战的过程当中,三国同盟方面一直对秦国派遣大军中途加入战局,和楚国一起夹击联军有所担心。它们对秦国最好的期待就是秦国能够保持中立,袖手旁观,它们万万没想到,秦国的确派出了大军参战,但是它的攻击目标居然不是三国联军,而是楚国。这一年,庶长奂率领秦军攻楚,斩首二万,攻取穰(后来魏冉把自己的封地定在这里,号称穰侯),还进攻楚的新城。
为什么秦国决定落井下石,反戈一击,背叛不久前还是盟国的国家,做出这样很不地道的行动?即使不把秦楚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考虑在内,从表面上看,这也违背了秦国的利益。楚国败落之后,如果三国同盟接下来进攻秦国,秦国难道不害怕独木难支吗?
继续讨论:
关于这个问题,我猜测,秦国领导阶层是按照以下方式来考虑国家利益的:首先,秦国认为,经过丹阳-濮水之战,楚国遭到重创,它的军力已经比较衰弱了,即使加上秦国的军力,也未必是三国联军的对手,更何况,秦国援助楚国,势必会在平原地形上和三国联军交战,秦国的地理优势没有办法发挥作用。要知道,直到战国末期,秦国已经不可一世,快要灭掉六国的前夕,在面对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合纵攻秦的时候,秦国的做法也是很快退到函谷关,尽量利用地理优势来消耗,抵挡,疲惫对手,而不是正面对抗。
这个时候的秦国,在没有地形辅助的情况下,和三国联军这样强大的对手交战,它根本毫无信心。即使和楚国一起侥幸打败对手,秦国自己的损失也一定是极其惨重的。为了帮助楚国付出这么大代价,值得吗?它认为不值得,秦楚联盟的牢固程度还没有达到为了彼此不惜一切代价的地步。
继续讨论:
秦国不想为了楚国让自己大出血,这可以解释秦国不援助楚国的原因,那么为什么秦国会更进一步,反过来进攻楚国呢?这种行为至少反映在国际舆论上是很不光彩的。
秦国知道,由于它和楚国历史上长期很亲密,近期也曾经结盟,所以两国很容易被其他国家视为一体,三国同盟在打败楚国后,很可能会接着攻打秦国。秦国到时自然也不会指望楚国的帮助,它将独自抵抗联军,这是非常危险的。对于秦国来说,最好的结果是,想办法化解掉这三个国家的敌意,三国联军根本不进攻秦国,秦国就一点损失都不用付出。怎样才能化解三国的敌意呢?想来想去,只有进一步牺牲楚国了。
继续讨论:
秦国进攻楚国,难道可以化解三国的敌意?秦国认为,起码可以显著削弱韩魏两国对秦的敌意。很久以来,韩魏两国都是楚国的死敌,我随便举个例子,现在位于魏国领土中央的都城大梁,曾经做过楚国的一个边防城市,从这一点,大家就可以看出魏国和楚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有多么严重,矛盾有多么的难以解决。那么,秦国和韩魏之间是否也是死敌呢?秦国并不这么认为,十年前,秦国还和韩魏结成联盟,并肩同齐楚作战,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可能化敌为友的。秦国和楚国站在一起,会得罪韩魏,而秦国进攻楚国,就会博取韩魏的好感,至少可以让韩魏接下来软化它们的反秦政策。
不过,齐国的孟尝君是性质不同的另外一个问题,从参与政治开始他就始终坚持反对秦国的策略,显然,他不大可能因为秦国对楚国反戈一击就放秦国一马。孟尝君是三国同盟的领导者,他的态度很重要,如果不能改变孟尝君,秦国的所有努力都可能最终无法取得任何效果,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秦国对外政策的目标,不是直接劝服孟尝君,而是通过另外一个人间接地扭转孟尝君的态度,这个人就是齐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