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主要原因在于,东方各国人普遍认为秦楚两国最终还是会成为很好的盟友国家。
历史上,秦楚曾经互相通婚达300年之久。所有国家里,这一对关系是最长久,也是最牢固的。两国之间的长期友好,频繁来往,已经培养出两国人民对彼此亲切和友好的感情。
经过300年的通婚,秦楚两国的王室血脉逐渐混杂在一起。秦国王族里不少人身上流着楚国王族的血脉,楚国王族里也有不少人身上流着秦国王族的血脉,包括秦王和楚王也不例外。还有,现如今把持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也是由于长期的通婚关系而在秦国慢慢地扎根,成长起来的一个政治势力,他们本身就来源于楚国的贵族阶层,和楚国之间天生就有特殊关系。
300年之久的姻亲之国关系,时间实在是太长了,长的造成无论两国的上层阶级和下层普通民众,还是其他国家,都有不少人认为这两个国家继续保持友好关系是一件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事情。在人们的印象中,秦楚和好才是大势,是主流,是正常状态,反过来,人们一旦听说秦楚之间有矛盾和冲突,总是下意识的感觉那一定是个偶然,短暂的事件,是异常状态。
比如,张仪做秦国丞相后,秦国和楚国在10多年时间里对立冲突,甚至发生激烈战争。但是,10多年时间和300年时间比起来全就是是昙花一现,很少有人觉得这种状态会长期持续下去。至于太子横杀了一个秦国大夫,私自逃回楚国,相比之下更是芝麻绿豆一般的小事,根本无须在意。
继续讨论:
战国初年的三晋联盟,持续时间满打满算也不到100年,而且三晋国家之间也曾经发生过多次大规模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人们仍然觉得这三个国家彼此有一些特殊关系,兄弟阋于墙,御侮于外,它们内部无论发生多大的矛盾,关系终究还是比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来得更亲密些。魏惠王死后,公孙衍马上组建新三晋联盟,已经破裂几十年的三晋联盟又出现了恢复的势头。新三晋联盟又失败后,我们还是能够看到韩魏两国经常在一起采取联合军事行动,韩魏联盟可以被视为三晋联盟的残余势力。
秦楚特殊关系维持300年,很多人都觉得它们的关系应该比三晋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加牢固的基础,更加的难以摧毁。孟尝君和韩,魏两国的领导人从长期的历史经验出发,结合当前的局势,得出一个自然而然的判断:楚国和秦国说到底还是会成为盟国,只不过它们最近闹了一些小矛盾而已。
继续讨论:
有了这么一个判断,秦国就和楚国一起被列入三国同盟的敌人名单中。在秦楚两个敌国当中,韩魏的主攻目标是楚国,它们主张首先进攻楚国,以免过了一段时间后楚国把越国领土全部消化,实力变强。孟尝君的主攻目标是秦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首先进攻秦国。他从公孙衍的失败历程中吸取了教训,公孙衍领导下的新三晋联盟发动的第一次合纵攻秦战争,联军刚刚组建就开始打仗,缺乏互相的协调和配合训练,战斗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虽然有人数优势,却在函谷关被秦国轻易挫败,这说明一个道理,秦国的地理位置非常易守难攻,秦国的军事力量很强,如果再加上联军本身的优势不能尽量发挥,那么就很容易遭到失败,所以,攻打秦国必须谨慎从事,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既然楚国和秦国在未来肯定是盟国,那么攻打楚国就等于首先削弱潜在的支援秦国的力量。孟尝君领导的三国同盟在前301年发兵攻打楚国的时候,同盟已经成立了两年时间,联军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在一起训练,形成完整的战斗力,而且楚国的军事力量不如秦国强大,地理形势也不如秦国优越,如果连楚国都打不赢,也就不用想着再去攻打秦国了。这样,也可以把攻打楚国当成攻打秦国的预演,当成一次在实战中检验联军训练成果和整体力量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孟尝君会和韩魏达成共识,在同样是联军攻击目标的前提下,他同意把楚国排在秦国之前,先打楚国再打秦国。
继续讨论:
这一场攻楚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垂沙之战。垂沙之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楚国先前灭掉了越国,因而遭到其他国家的围攻,和齐国灭掉燕国之后的遭遇差不多。不过,越国所在的江东地区距离遥远,地处偏僻,还隔着江淮水网地带和长江天险,不善水战的北方各国很难把大军派到江东,然后赶走楚军,帮助越国复国,由于越国领土在地理上难以到达的特性,其他国家实际上是无法具体干涉的,楚国灭掉越国后,其实它不用着急,它可以慢慢地在当地采取巩固统治的后续行动。这一点和燕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倒是有点象秦国占领巴蜀和义渠领土后的情况。
可惜的是,楚国毕竟不是秦国。秦国的本土和巴蜀和义渠一样,都被自然天险保护的很好,而楚国的本土却很容易遭到敌人的进攻。楚国的北方和其他国家之间有着漫长的边界线,而且基本上都处于平原地带。所以三国联军没有费力不讨好的派兵去江东,而是向楚国一块最重要的核心地区--南阳盆地直接发起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