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继续讨论:

秦国很快就发现,它低估了孟尝君的号召力和三国同盟的团结程度。大概它是以自己和楚国的关系模式来猜想三国同盟的内部关系。秦国和楚国在丹阳-濮水之战中的互相战斗打的实在是太惨烈,伤亡实在是太大,后来双方变成结盟关系,表面上非常友好,但谁敢说双方心底深处都已经忘掉了那场战争,彼此充满信任,完全没有裂痕和猜忌呢?

前面讲过,前304年,为了和楚国结盟,秦国送出上庸之地。上庸在哪里?在汉中地区。从地图中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汉水及其支流,被周围的群山峻岭大致分割成三个河谷盆地,从西向东分别为南郑盆地,安康盆地和上庸盆地。三个河谷盆地当中,南郑盆地在司马错灭掉蜀国和巴国的时候被秦国占领,安康盆地和上庸盆地在丹阳-濮水之战的时候被秦国占领。上庸盆地位于汉中地区的最东边,和江汉平原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春秋时期,上庸盆地里曾经有一个庸国,成语‘庸人自扰’中的庸人指的就是这个庸国的人。由于上庸盆地是当时秦国离郢都最近的一块领地,秦国把上庸还给楚国,汉水上游的秦军顺流而下,迅速打到郢都周围的可能性就会显著降低,这是秦国给楚国的一个大礼,表达了对楚国友好的诚意。上庸之地拿到手后,楚国马上同意和秦国结盟。

还有,前303年,楚国遭到三国同盟的进攻,它派太子横到秦国做人质,于是秦国出兵援楚,三国同盟的军队也就撤退了。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发现,秦楚虽然是盟友,但它们的关系中一直充斥着利益交换的现象,这是彼此缺乏信任的表现。相比之下,齐国和韩魏结盟不需要互相之间割让任何一块土地,它们刚结盟就组成联军共同行动,不需要交换任何人质,当然更不需要派太子去做人质。尽管丹阳-濮水之战期间,齐国和韩魏同样发生过激烈战争,但由于孟尝君的存在,齐,韩,魏三国同盟从一开始就比秦楚同盟显得团结的多,这一点出乎秦国的预料。

继续讨论:

秦国判断错误的结果,就是秦昭王在临晋会议中铩羽而归。会议的仅有成果,只是秦国把蒲阪还给魏国,秦国占领了韩魏这么多地方,一个蒲阪就能把它们都争取过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估计这次会议中双方的谈判并不顺利,气氛并不亲切友好,这时的三国同盟刚刚成立一年,但韩魏一点都没有解除和齐国同盟的意愿,当然,秦国还是归还了蒲阪,但这只是表达一点基本的善意,因为现在它还不想和韩魏两国的关系彻底搞僵,不想自动成为韩魏心目中继楚国之后的下一个重点打击目标。临晋会议的失败意味着秦国没有找到机会去执行离间,拆散三国同盟的计划,这个计划从最开始就胎死腹中了。

三国同盟是团结的,同时也是强大的,它和公孙衍组建的新三晋联盟大大不同。公孙衍组建新三晋联盟的时候,魏国已经衰落,它的军队无力在战场上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新三晋联盟没有一个核心强国。而孟尝君组建的三国同盟有齐国充当核心强国,韩魏两国也乐于听从齐国的号令,这个同盟比新三晋联盟要难对付的多,即使是秦国对它也非常忌惮,畏惧。为了解除这一威胁,秦国先是想办法,通过寻找三国同盟的内部裂痕来拆散这一同盟,这个计划很快就被证明行不通,那么,下一步秦国该怎么走?

继续讨论:

秦国的下一步行动让人大跌眼镜,前301年,齐,韩,魏三国联军又开始向楚国发动攻击,按照一般人的惯常想法,既然这时秦国和三国同盟改善关系的努力已经失败,战争不可避免,那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和盟国楚国的合作,把两国的力量集合起来尽量抵消对手的强势力量。结果和人们的想象恰恰相反,秦国不但没有和楚国联合在一起,反而派出军队帮助敌人一方,它在楚国和三国同盟交战的时候,从背后插了楚国一匕首。即使在国家之间无所不用其极的战国时代,公开出卖盟友也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至少外人看来,秦楚现在还是盟友。)秦国这种做法的理由何在?难道仅仅因为秦国是‘虎狼之国’,它的狠毒总是超出人们的预期吗?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三国同盟发动对楚战争的目的。三国同盟中的韩魏两国对于攻打楚国无须寻找理由,它们从来就是楚国的敌人,当然不会允许楚国在灭掉越国之后轻松自在的发展壮大起来。齐国的行动是由孟尝君主导的,我们知道,孟尝君的战略中,最主要的攻击目标是秦国,为什么在真正行动的时候,他又不断坚持把楚国排在秦国之前呢?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2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2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