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秦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就从楚国的亲密盟友变成了战场上的敌人,它的外交政策转变程度之大,转变速度之快,让人不得不怀疑秦国方面是有意所为。在楚国太子横私自逃跑回国的同一年,前302年,秦昭王在临晋和魏襄王,韩太子婴会面,并且把蒲阪归还给魏国,这个迹象说明,几乎在秦楚关系刚一产生裂痕的同时,秦国就开始着手改善同韩魏两国的关系。韩魏和楚的关系一向非常糟糕,秦国准备接近韩魏,先决条件必然是疏远楚国。总之,秦楚关系破裂的责任很可能是在秦国方面,是它主动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是它有目的的率先放弃同楚国缔结的同盟关系。
前301年,齐,韩,魏三国联军又开始向楚国发动攻击,而由于秦国撕毁盟约,这个时候的楚国已经被完全孤立。三国同盟的行动是由孟尝君主导的,我们知道,孟尝君的战略中,最主要的攻击目标是秦国,为什么在真正行动的时候,他又不断坚持把楚国排在秦国之前呢?
(修改)继续讨论:
秦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就从楚国的亲密盟友变成了战场上的敌人,它的外交政策转变程度之大,转变速度之快,让人不得不怀疑秦国方面是有意所为。在楚国太子横私自逃跑回国的同一年,前302年,秦昭王在临晋和魏襄王,韩太子婴会面,并且把蒲阪归还给魏国,这个迹象说明,几乎在秦楚关系刚一产生裂痕的同时,秦国就开始着手改善同韩魏两国的关系。韩魏和楚的关系一向非常糟糕,秦国准备接近韩魏,先决条件必然是疏远楚国。总之,秦楚关系破裂的责任很可能是在秦国方面,是它主动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是它有目的的率先放弃同楚国缔结的同盟关系。
秦国决定做出这样的政策改变(具体做出这个决定的人可能是魏冉),当然是因为它觉得韩魏是有机会被争取过来的。丹阳-濮水之战中,韩魏就曾经联合秦国,共同进攻齐国,成为在战场上和齐国激烈厮杀的敌人,它们和齐国的关系肯定不是毫无芥蒂,铁板一块。即使韩魏不和秦国结盟,只要它们在秦齐两国之间保持中立,对秦国就比较有利。因为齐国身边的其他几个国家,燕国的燕昭王和齐国有灭国之恨,杀父之仇(燕王哙在齐国灭燕的过程中被杀死),宋国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背叛齐国,致使齐国战败,赵国正在进攻齐国的附庸中山国,它们和齐国的关系都很难得以改善。如果韩魏不交好齐国,齐国就又回到被大批反齐国家包围的不利局面,这只老虎又被关回笼子里去了。
这个时候的韩魏有没有可能在秦齐两国之间保持中立?我认为不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早就想攻击楚国了。战国时代,一个国家灭掉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增加许多土地之后,往往马上会成为出头之鸟,遭到其他国家的围攻。楚国和韩魏是有深刻矛盾的长期仇敌,而楚国几年前灭掉了越国。对于韩魏来说,能够尽早采取行动削弱楚国最好。否则,等到楚国逐渐地把原来越国地区给消化掉之后,实力会得到明显增长。时间拖的越晚,再去攻打它就会越费力,损失越大。
越国刚刚灭亡的那段时间里,齐国是楚国的盟友,而韩魏正受到秦国的军事压力,所以它们没有机会攻打楚国。现在情况完全不同,它们可以在秦齐两强之间选择一个结盟,和这个盟国一同攻击楚国,当然它们不可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继续讨论:
大家应该了解了,真正最着急,最想攻击楚国的国家实际上是韩国和魏国,而秦齐两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利益,正在互相竞争,努力地想办法把韩国和魏国争取到自己这一边,齐国已经是韩魏的盟国,秦国也向韩魏伸出了橄榄枝,于是它们也都和楚国为敌。韩魏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秦齐两强是对立的,不可能与秦齐两强同时结盟,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应该选择谁呢?它们没有多犹豫,很快就做出了选择:继续保持和齐国的同盟关系。
韩魏终究还是认为齐国比秦国更值得信任,或者说,它们认为孟尝君比秦国值得信任的多。前一年,秦国还在向韩魏发动猛烈攻击,占领不少韩魏的领土。过了一年,秦国就向韩魏示好,要改善关系了,如果不是与韩魏决定与齐国结盟,秦国怎么可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吃水不能忘掉挖井人,这时抛弃齐国,未免太不讲道义,也不聪明。秦国明显是眼看形势不妙,临时抱佛脚,作出的政策调整,如果形势再发生其他变化,秦国自然也会毫不犹豫地再次改变外交政策,和秦国订立的盟约能有多大价值?很让人怀疑。相反,孟尝君在10多年前,也就是丹阳-濮水之战的前几年,就已经提出联合韩魏,共抗秦国的战略了,他的战略十几年如一日,尽人皆知,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孟尝君之所以名气大,其中有个原因就是他信守自己做出的承诺,千金一诺。只要孟尝君还在齐国执政,齐国就是一个比秦国更好的结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