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继续讨论:

在地图的另一个角落里,楚国趁着秦国的内乱,抓紧时间,集中兵力,猛烈进攻越国,在前306年,它终于灭亡了越国,把原属越国的江东地区设为一个郡。楚国从此以后无须受到越国的牵制,能够抽出更多兵力前往北线支援齐国,齐楚同盟的声势有了复苏的迹象。但是,齐国没有因此而高兴多久。第二年,‘季君之乱’最终平息下来,楚系外戚掌握秦国大权的局面显然已经无法扭转。由于楚系外戚渊源于楚国,秦国开始向楚国抛出改善关系的橄榄枝,楚国也欣然接受。秦国派人到楚国‘迎妇’,也就是给秦昭王安排一个楚国女性做王后,恢复了300年来秦楚联姻的惯例。下一年秦把上庸地区还给楚国,于是楚王和秦王在黄棘相会并且结盟。结果齐国现在发现,它的主要盟国楚国倒向了秦国,自己几乎陷入完全孤立的状态。

国际格局处于快速的风云变换之中,让人难以捉摸。赵武灵王在前305年和中山国签定和约,停止了对中山的进攻,中山付出的代价是割让四个邑,也就是四个县给赵国,以赵国三年来取得的优势战绩来看,这个条件是比较宽厚的。赵武灵王宁愿少获得一些战利品,也要尽快结束对中山的战争,看来他比较担心国际格局将来变化的趋势会对赵国不利,特别是秦国和齐国两强,其中一个国家会不会站出来威胁赵国呢?它们都有对赵国不满的理由,所以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继续讨论:

插点题外话,从这个事情中大家可能已经发觉一个现象,中山国实行的也是郡县制,它的基本行政单位是县,不过没有设郡。因为中山国不大,整个国家也就相当于其他大国一个郡的面积,从首都直接控制各个县城就行了,无须设立二级行政单位郡。中山国是白狄游牧民族出身的人口建立的国家,连它都实行郡县制,可见当时的郡县制普及程度有多么广泛。

到了前303年,秦国和楚国结盟的意图开始变的清晰起来,秦国的目的是和楚国一起,形成对韩魏两国的夹击态势。此时惠王后和武王后都已经不在了,攻击魏国没有额外的顾忌,但是如果在攻击韩魏的同时,继续和楚国为敌,未免在这个方向有点树敌太多。反过来,在秦楚化敌为友之后,秦国发动正面进攻的同时,即使楚国不直接出兵响应秦国的行动,至少它可以在侧翼牵制韩魏的部分注意力。而且楚国和韩魏的关系历来不好,它没有理由反对秦国削弱韩魏的战争计划。这一年,秦攻取魏的蒲阪、晋阳和封陵(苏代所说秦和三晋五大战役之一的封陵之战),这三地都是秦、魏间黄河上重要的渡口。同时秦又攻取韩的武遂,这是韩国贯通黄河南北领土的重要通道所在。连续丢失重要的战略地点,迫使韩魏很快就认识到,它们连秦国一个国家都可能打不赢,当然将来更不是秦楚联盟的对手, 必须另外想办法了。

继续讨论:

其实,它们也没有多余的办法可供选择,当时力量足以和秦国抗衡的强国只有一个,那就是齐国。在丹阳-濮水之战期间,韩魏联合秦国,和齐国打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从此双方关系一直比较冷淡。但是到现在,不仅国际外交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齐国的内部权力格局也有了更新变化,孟尝君当上了齐国丞相,他手握大权之后,开始根据自己的想法对齐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全面改造。

孟尝君当上齐国丞相的具体时间史书当中没有明确记载,有个资料说是在前306年左右,大致上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和赵武灵王开始胡服骑射的时间段应该差不多。孟尝君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齐威王很喜欢这个小儿子,田婴早早地就在政治上受到重用,齐威王还把一个叫薛邑的地方封给田婴做私人领地。到了齐宣王时代,田婴的权势依然没有下降,他逐渐做到齐国丞相的高位。利用长盛不衰的权力与地位,田婴在薛邑积累起大量的家族财富,成为当时全天下最有钱的人之一,可以说,他是齐国宗室贵族势力的典型代表。田婴去世后,孟尝君继承了家主的位置,继承了薛邑封地,同时,他也继承了田婴在齐国政坛中的显赫地位。

继续讨论:

不过,虽然田氏家族夺取政权以后,一向都是把最重要的权力交给最信任的同姓贵族掌管,但是父子两人都能手握大权,连续担任国家丞相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孟尝君能在父亲死后很快当上丞相,和他平时积攒下来的声誉和名气有很大关系。在国内国外,他的名气都比他父亲要大的多。孟尝君在汉语典故当中已经成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代名词,实际上最初他的确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名闻天下的。他一生中最大的支出项目就是豢养门客,父亲留下来的钱财和自己的收入基本上都用在这个方面。孟尝君的门客多达数千人,其中一部分是社会闲杂分子乃至逃犯,但大部分是生活景况实在窘困的人,否则谁愿意长期去依附他人,混吃混喝,寄人篱下?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孟尝君就是一个自愿捐出家财,无偿帮助弱势群体的大慈善家。

但是,如果你认为孟尝君只是个老好人,是个散财童子,只会用钱来收买人心这一招,那你就错了。齐宣王提拔孟尝君,是因为他根据过去的实践经验,发现孟尝君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具备一些先见卓识,他的看法事后被证明是比较正确的。丹阳-濮水之战前,在齐国占据压倒优势的意见是先灭掉燕国,甚至连孟子一开始也同意这个意见。孟尝君没有随声附和,而是力排众议,提出了联合韩魏,遏止秦国的战略。假如齐国当时实行的是孟尝君的战略,就会破坏秦国张仪的战略计划,齐国就不会遭遇后来的严重失败,它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也不会急剧下降。

(修改)继续讨论: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