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继续讨论:

中山国对赵国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只需看看赵国的地理形势就知道了。当时的赵国分为四个行政单位,其中以邯郸为首的地区位于河北南部的平原上,其余三个单位,代郡,上党郡,太原郡,都位于山西高原上,而中山国正好镶嵌在这几个行政单位的中间,如果我们把赵国的东部边境线拉直,中山国基本上就包括在赵国领土之内,只有东北部的一小块地方和燕国邻接,所以,中山国的存在使得赵国的领土没能形成大片,完整的区块,显得比较割裂和松散。

由于中山国所处的位置,它必然成为赵国内部交通的阻碍因素,再加上另外一个因素--太行山脉,赵国的内部交通就更加困难了。太行山是一条很大的山脉,从北到南贯穿整个赵国领土,它面积广阔,峰高谷深,古时候在山中开辟的道路不仅稀少,而且崎岖艰险,这就导致,赵国的交通干道不仅要绕过中山国,同时也要设法避开太行山脉中大量不便通行的地区。

继续讨论:

当时的赵国人从领土南端的邯郸出发去领土北端的代郡,先要往西走,穿越太行山脉后,爬上山西高原,然后向北走,经过上党郡和太原郡的辖地,最后才能到达代郡。不仅绕了一个大弯,而且路程中有很多难走的地方。

邯郸和代郡地区在历史上的民族来源,血统构成,文化类型各方面本来就有很大差别,交通的极不方便更加大了这种差别。邯郸的主导性文化是华夏族的农业文化,在代郡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代郡随时需要同游牧民族作战,它从很早开始就被授予了可观的自治权力。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邯郸的赵国中央政府一直都没能有效地控制住代郡,代郡的离心力非常强,赵国实际上形成了分别以邯郸和代郡为代表的两大政治力量中心和文化中心。平时,在邯郸的赵国中央政府主要负责经略中原,而在代郡掌权的政府官员们主要任务是制约边境外的游牧民族。邯郸把它的影响力扩展到上党郡,代郡也把它的影响力扩展到太原郡,赵国就这样被分割成有着显著差别的两大部分。

继续讨论:

赵国应对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异地就任制,来自代郡的,有戎狄血统的官员调往邯郸做官,来自邯郸的华夏族官员则被委派到代郡做官,比如,赵武灵王身边的重要大臣中有出身于楼烦族的楼缓,出身于匈奴的仇液,还有白狄族血统的肥义。

但这种做法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从建国以来,赵国政府内部最大的矛盾,始终都是华夏族官员和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间的矛盾,双方互相倾扎、排挤,斗争,加剧了政治混乱局面。战国各国当中,赵国在国君世代更替的时候发生的政变数量是最多的,多到成为大家都司空见惯的事情,原因往往就是在争相拥立国君的两派当中,有戎狄背景的大臣和华夏族大臣分别支持一个继承人所造成。戎狄族大臣以北部地区的代郡为中心,华夏族大臣以南部地区的邯郸为中心,所以代郡与邯郸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成为赵国经常发动政变的两个牢固据点。

我举个政变的例子,前386年,赵敬侯即位后,公子朝发动政变但没能成功。失利的公子朝跑到魏国向魏武侯求援,魏武侯派出军队协助公子朝回国夺权,试图把赵国变成一个被魏国控制的傀儡政权(也许这个主意是刚当上丞相不久的公孙座提出的)。魏武侯的图谋失败了,但是他的行为激起赵敬侯的深刻仇恨情绪,魏赵关系从此严重恶化,三晋联盟当中第一次出现不可弥补的裂痕,这是几年后激烈的刚平之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秦国经历的战争耗损,资源,兵力太多。后期难以统治。

当年的战国,跟二战的欧洲比较相似。德国也统治了很多国家,但是这个国家都想着自己怎么独立。最后德国失败,难道你也认为德国最弱。

3,后面的各朝代,民众基本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只要推翻一个朝代,就可以建立一个朝代。而秦国,是打下很多个国家。要改变各个国家的生活习惯,货币,官员等。

-------------

难道德国灭亡的时候不弱吗?

如果秦国和其他国家生活习惯一样,不就没有这些麻烦?所以,秦国的麻烦是自找的。

(部分修改)继续讨论:

赵国应对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异地就任制,来自代郡的,有戎狄血统的官员调往邯郸做官,来自邯郸的华夏族官员则被委派到代郡做官,比如,赵武灵王身边的重要大臣中有出身于楼烦族的楼缓,出身于匈奴的仇液,还有白狄族血统的肥义。

但这种做法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从建国以来,赵国政府内部最大的矛盾,始终都是华夏族官员和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间的矛盾,双方互相倾扎、排挤,斗争,加剧了政治混乱局面。战国各国当中,赵国在国君世代更替的时候发生的政变数量是最多的,多到成为大家都司空见惯的事情,原因往往就是在争相拥立国君的两派当中,有戎狄背景的大臣和华夏族大臣分别支持一个继承人所造成。戎狄族大臣以北部地区的代郡为中心,华夏族大臣以南部地区的邯郸为中心,所以代郡与邯郸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成为赵国经常发动政变的两个牢固据点。

我举个政变的例子,前386年,赵敬侯即位后,公子朝发动政变但没能成功。失利的公子朝跑到魏国向魏武侯求援,魏武侯派出军队协助公子朝回国夺权,试图把赵国变成一个被魏国控制的傀儡政权。我猜想,也许这个主意是一年前刚刚当上丞相的公孙座提出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要建功立业。否则赵国类似的政变过去频繁发生,魏国的态度一直都是袖手旁观,不闻不问,不插手赵国内政,为什么公孙座一上任就变成积极卷入了呢?即使不是公孙座的主意,作为主持国家日常政务的,权力最大的官员,这事肯定也是得到他的支持的。

魏国的图谋最终失败了,但是事件激起了赵敬侯的深刻仇恨情绪,魏赵关系从此严重恶化,三晋联盟当中第一次出现不可弥补的裂痕,这是几年后激烈的刚平之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继续讨论:

交通问题不仅仅限于交通方面的问题,它还在其他方面间接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可以这么说,不改善交通问题,赵国就是一个没有光明前景的国家。太行山脉是自然条件,这个没有办法,但是中山国的归属是可以用人力来改变的。如果赵国能够吞并中山国,那么从邯郸去代郡基本上走的就是简短的直线道路了。太行山还是需要穿越,不过那只是在后面小半段路程,大部分路程都位于平坦易行的河北平原上,穿过太行山后不远就到达代郡,这条路比以前方便了很多很多。从邯郸到代郡的道路畅通以后,两地的交流沟通,人员物资往来会变的频繁,赵国中央政府可以借此加强对代郡当地戎狄贵族势力的控制,把赵国全国的政治军事力量集中起来使用,也可以促进两大区域的文化融合,减少内部矛盾。

可见,中山国的存在等于在赵国的肚子上砍了一刀,中山国是赵国的心腹之患。在中山国仍然是独立国家的情况下,赵国不大可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强国。胡服骑射的改革可以比喻为一个人通过锻炼让自己的胳膊拳头更加有力,打人更痛,而灭掉中山国可以比喻为这个人想办法治愈了自己肚子上原来流血的伤口,当这两件事都做到的时候,他的身体才会真正强壮起来。赵武灵王把胡服骑射和攻打中山国同等看待,同时推进,因为这两件事在赵国崛起的过程中都是绕不开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