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魏国改革前,先筹建了三晋联盟,韩国和赵国两个友好国家在外围给魏国提供保护,然后魏文侯才开始进行内部改革。秦国号称“百二之地”,齐国号称“十二之地”,它们拥有相对比较安全的地理位置,开启改革的时候无须太多顾虑。但是赵国的称号是“四战之地”,四面都受到其他国家的威胁,所以,对于推行大规模的国内改革,赵国必须非常仔细小心地选择时机。
赵国的周边国家中,西面的秦国和东面的齐国是当时的顶尖强国,而且它们都可以直接攻击到赵国。在北面,赵武灵王不久前才积极地帮助燕国复国,这个时候赵国和燕国的关系很好,燕国是不用担心的。在南面,韩魏是三晋联盟的老盟友,还有一些情分存在,而且自五国相王以来,赵国和韩魏两国就没有产生过矛盾,这个方向赵国也是比较放心的。所以,赵国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应对齐秦这两个国家,这两国和赵国的关系比较冷淡或者敌对,它们也有能力干扰和破坏赵国的改革计划。
继续讨论:
那么,前307年为什么会让赵武灵王觉得是个很好的时机呢?在丹阳-濮水之战中,齐楚两国战败,实力明显削弱,而且,同一时期齐国在北方的战略环境恶化的很厉害。韩魏两国和齐国兵戎相见;燕国曾经被齐国灭国,对齐国怀抱着巨大仇恨;宋国在决战时刻突然反水,直接造成齐国战败;赵国也不断地和齐国为难,它不但支持燕国复国,还允许反齐的各盟国军队通过本国领土去攻击在燕国的齐军。韩,魏,赵,燕,宋,这些北方边境线上的主要邻国,全部都和齐国陷入外交对立状态,齐国被完全孤立了。即使秦武王很快就放弃了继续攻打齐国的战略,齐国也不敢轻易地对其他国家开展军事行动,它很容易遭到周边国家的集体围攻。
所以,赵武灵王对于齐国,起码在近期内是不用太担心的。但是,在丹阳-濮水之战结束后不久,国际形势产生了新的变化,秦武王先是解散秦,韩,魏三国同盟,接着又开始向东方发动扩张性战争,韩国成为第一个被攻击的目标。韩,魏,赵三个国家都位于秦国东进的道路上,它们和秦国的外交关系因此迅速紧张起来。由于惠王后和武王后的关系,魏国暂时是比较安全的,赵国却不得不担心,在韩国屈服之后,自己会成为秦国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前两场与秦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前318年-前317年的合纵攻秦战争,和前314年上午赵庄之战,赵国都失败的很掺,赵武灵王还记忆犹新,他对秦国的戒备之心非常强。在来自西面的秦国威胁解除之前,赵武灵王不敢开启改革的大幕。
继续讨论:
到了前307年,由于秦武王突然去世,秦国内部爆发严重的政治斗争。远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回国需要路经赵国,赵武灵王爽快地答应了,还帮助公子稷以较快速度通过赵国领土。如果不能直接穿过赵国,走其他国家将绕很大一段路程,在那个争分夺秒的时刻,这是很致命的。赵国的帮助是公子稷能够顺利即位的一个重要因素,秦国的执政集团楚系外戚因此欠了赵国一个人情,秦赵关系开始回暖和好。而且,公子稷成为秦昭王后,秦国的内乱‘季君之乱’并没有立刻结束,而是持续了几年时间,在‘季君之乱’彻底平息之前,秦国都没有心思采取对外行动。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内,秦国对赵国不再具有任何威胁。
秦国的内乱还引起其他连锁反应。越国失去了秦国的庇护,楚国眼见机会难得,马上集中力量发起灭亡越国的战争。经过丹阳-濮水之战,楚国的实力已经明显削弱,它对越国开战后,肯定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帮助齐国。如果齐国这时和北方的周边国家发生战争,楚国很可能帮不上任何忙。楚国是齐国在主要国家中的唯一盟国,楚国不能出兵的话,齐国就更加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比起丹阳-濮水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赵武灵王对齐国干涉的担忧进一步解除了。
继续讨论:
另外,赵国的改革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它在国内运行的胡服骑射改革和对外部的战争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也是在前307年,赵国派出军队展开对中山国的进攻,第二年,它再次进攻中山,接着进攻位于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林胡。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国是齐国的附庸国,向中山开战是有可能把齐国也卷入战争的。齐国比赵国要强大,再加上中山国的军队,赵国处于明显劣势。赵武灵王长期以来慎之又慎的选择时机,一定要首先确保齐国难以插手战事,就是这个原因。
在胡服骑射大变革的同时和外国发生战争,无疑增加了赵国所面临的风险评级。赵武灵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大胆的决定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赵国来说,中山国是它必须要吞并的一个国家,任何可以打击中山的机会赵国都无比珍惜。国际形势变化多端,稍纵即逝,一旦齐国的国力恢复过来,或者它的外交局面得到改善,机会就会错过,那时赵国就后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