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从外戚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它的出现是源于君主需要利用一个家族来对抗其他家族。这就是为什么秦惠王会扶持魏系外戚来对抗楚系外戚,尽管魏系外戚的势力看上去过于强大,在将来有可能形成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麻烦。在那个时代,只有家族才能对抗家族,秦惠王出了一招险棋,但也可以说是以毒攻毒的无奈之举。
我估计某些人会觉得秦惠王下令,把组成楚系外戚这一政治派别的人全部杀完清洗掉,直接斩草除根是个更好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是有困难的,当时秦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外戚家族夺取国家最高权力的事件,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类似事件,楚国和齐国外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都比秦国晚,而秦国的楚系外戚到现在为止又只是一直在暗中默默地积累着实力,从来没有采取过任何夺取政权的实际行动,所以当时除了秦惠王之外,能够看出楚系外戚已经构成了实质威胁的人少之又少,如果秦惠王对楚系外戚采取暴力杀戮这种最严厉的处置手段,他很难找到人来支持自己。
继续讨论:
比如秦惠王的弟弟,同时也是秦国主要将领的樗里疾,在秦武王时代,樗里疾是两个丞相之一。秦昭王上台后,樗里疾在楚系外戚掌权的背景下成为秦国唯一的丞相,而且一直做到前300年他去世为止,他的权力更大了,可见樗里疾在政治上是站在楚系外戚这一边的。秦惠王的儿子太子荡,也就是秦武王,和楚系外戚中的魏冉是好朋友。连秦惠王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和楚系外戚牵扯不清,外戚势力在秦国的关系网之广泛可想而知。秦惠王不可能完全不顾自己的支持者的感受去对付楚系外戚,这个选择会损害他的统治基础。
在完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威胁的情况下,个人一意孤行,对楚系外戚采取严酷的杀戮政策,只会让人觉得秦惠王是个不可理喻的,疯狂的暴君。疯狂暴君的政策当然应该扭转过来,于是等秦惠王死后,秦国又回到老路上,和楚国恢复外交关系,继续通婚,再加上秦国国内楚系外戚根基深厚,又没有暴露,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肃清,结果最后秦惠王的做法很可能没有效果,还是等于失败了。
继续讨论:
从实际的历史进程来看,秦惠王最后采取的是一个折中办法,他以追求国家利益,推行国家战略的需要作为名义和楚国开战,顺便断绝了彼此的通婚关系,同时在国内花大力气培养魏系外戚的权力。这样,在解决魏系外戚之前,楚系外戚不可能独掌秦国的大权,而楚系外戚的人员主干来自楚国,和楚国的通婚关系断绝后他们的人员长期得不到补充,几十年后自然地就消亡了。
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办法,只能说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其中的委婉曲折之处,很难公开传达出来。所以,作为一个看问题从来就不那么深刻的人,秦武王理解不了秦惠王的苦衷,也不明白秦惠王的意图就不奇怪了,等秦惠王刚刚去世,他的布局就被秦武王给严重打乱。
修改一下上面一段:
继续讨论:
秦国的王族本来就比较衰弱和不团结,在商鞅变法中遭到秦孝公和商鞅的打击之后就更加支离破碎了,和外戚做斗争不能依靠王族势力,这是秦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的背景条件。从实际的历史进程来看,秦惠王最后决定最后采取一个折中办法,他以追求国家利益,推行国家战略的需要作为名义和楚国转为敌国,互相开战,顺便断绝了彼此的通婚关系,同时在国内花大力气培养魏系外戚的权力。这样,在解决魏系外戚之前,楚系外戚不可能独掌秦国的大权,而楚系外戚的人员主干来自楚国,和楚国的通婚关系断绝后他们的人员长期得不到补充,几十年后自然就消亡了。
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办法,只能说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其中的委婉曲折之处,很难公开传达出来。所以,作为一个看问题从来就不那么深刻的人,秦武王理解不了秦惠王的苦衷,不明白秦惠王的意图就不奇怪了,等秦惠王刚刚去世,他的布局就被秦武王给严重打乱。
继续讨论:
事实证明,秦武王完全低估了楚系外戚潜藏着的能量。当秦武王因为举鼎而猝然过世的时候,他才刚刚举行冠礼不久,还没有生育后代,他又死的很快很突然,连一个遗嘱都没有来得及留下,导致秦国合乎传统习惯和规则的,顺理成章的下代继承人形成空缺。那么谁将成为下一代秦王呢?国内各个政治派别只能纯粹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决一雌雄,谁的力量更强谁就可以掌握大权。
正是在这一考验各派政治势力真正力量的关键时刻,楚系外戚脱颖而出。尽管芈八子在后宫中的品级只排在第五等,而魏系外戚在后宫中排在第一等。(而且魏系外戚有两个人排在第一等,一个是太后,一个是王后),尽管楚系外戚在政府中掌握的官衔很低,魏冉在秦昭王即位后也只是被提升为咸阳城的城防司令,在政治斗争中这是个重要职位,但是官衔和品级并不高,可以想见秦武王去世时魏冉的地位是毫不起眼的,但是楚系外戚很快就显示出了对魏系外戚的明显优势,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楚系外戚推出的王位候选人,芈八子的儿子公子稷出人意料地成为了新秦王,也就是秦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