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继续讨论:

但是,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到了过于壮大的阶段都会形成潜在危险,外戚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脱离君权控制的可能性,汉朝的历史记录当中曾经多次为我们展示出这一点,比如吕后专权,王莽改朝换代等。那么为什么在汉朝的400年时间里这些事情一再发生,外戚却始终能够得到重用呢?就象汉武帝,费尽力气把窦氏外戚给打压下去,转过头来马上又开始扶持另一个卫氏外戚。外戚出身的王莽灭掉了西汉王朝,到了东汉,外戚的优越地位却依然没有被削弱?汉朝的皇帝们为什么这么的前仆后继,不知悔改?

汉朝虽然已经出现了察举制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总的来说,察举制的漏洞比较多,高官们有办法暗中通过各种途径把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亲朋好友提拔到实权岗位上,所以汉朝基本上还是处于家族政治的阶段,比如强大的门阀世族,就是汉朝政治中的突出现象。官僚阶层实际上也是由一个个家族所组成,皇族也是家族,外戚也是家族,皇帝们想来想去,在所有的家族里,还是外戚用起来最放心。

继续讨论:

在古人心目中,一个人首先忠于自己的家庭,家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官僚所在的家族和皇帝之间没有血缘关系,肯定不能最信任他们。皇族成员和皇帝之间的血缘关系最密切,属于同一家族,但是正因为血缘关系很密切,如果皇族中人成功的发动政变,他有机会依据血缘来继承皇位,所以对皇族必须多加提防,不能赋予太大权力。由于通婚,外戚家族和皇帝之间结成了某种亲属关系,他们又不是同姓族人,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再加上外戚出身贫寒,需要皇帝不断的提拔照顾才能发展壮大,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和皇帝有共同利益,所以外戚是三者当中用起来最放心的势力。

到了东汉时期,皇帝发掘出一个更让人放心的势力,就是太监阶层。太监根本就没有组成家庭,和以前的家族切断了关系,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的忠诚对象,所以东汉的皇帝们越来越信任太监,依赖太监。问题在于,太监终究不可能到朝廷上去当官,无法亲自掌握国家行政权力,所以外戚的作用还是不能彻底抛开。

继续讨论:

既然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各国对于异姓家族的警惕性已经非常高,那么为什么异姓的外戚没有受到同等对待?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中,韩,赵,魏和田氏家族都经过上百年里成功经营自家势力,和不断的在政治斗争中打败对手的艰难漫长过程,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后夺取政权的幸存者。而外戚的权力来自于和君主的通婚关系,他们需要和各代君主连续通婚上百年,每一代人都有能力把家族中的女性立为君主的正妻,也就是王后或者皇后,这一点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远的不说,当一个君主已经扶持自己的正妻所在家族形成外戚势力,只要他稍微有点政治头脑,就不会让太子也从这个家族中选择太子妃,这样,当太子即位后,王后所属的外戚家族和太后所属的外戚家族很可能会因为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两个外戚互相牵制,君主可以从中施展政治手腕,抑强扶弱,防止其中之一强大到脱离控制。

还有,太后和祖太后比君主的辈分高一辈到两辈,按照自然过程,她们的去世时间一般要比君主早。所以,即使有朝一日外戚的权力已经强大到超过君权,等太后或者祖太后一死,外戚家族失去可以直接制约君主的关键人物,已经长成壮年人的君主也有机会开始打击外戚,夺回权力。

继续讨论:

综合下来,虽然重用外戚同样存在一些风险,但是如果只能在皇族,外戚,官僚三种家族势力中选择一个的话,外戚仍然是最佳选择。我们甚至可以说,能够独立做出这种选择,是皇权足够强大的侧面反映。汉朝外戚的强大不必多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衰弱,外戚也没什么重要性。隋唐时期随着皇权复兴,外戚也出现复兴的苗头,隋文帝杨坚出身于北周的外戚,武则天的武氏家族也是外戚。

但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出现,这种新制度明显扭转了历史趋势,科举制是一种官僚选拔制度,它完成了以前的官僚选拔制度,比如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所没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切断官场中的家族政治纽带。一个人不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即使他是宰相的儿子也很难在政治上发挥重大作用。所以我们看到,到了唐朝后期,随着科举制的巩固和完善,门阀世族在各地都完全消失,政府不再被一个个官员家族瓜分,组成政府的现在是官员个体,皇帝们无须再利用家族去对付家族,所以外戚家族和皇族的势力也跟着偃旗息鼓了。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