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有一个问题秦武王没有想到,秦惠王作为一个头脑敏锐的政治家,他不可能不知道,惠王后,武王后,张仪,魏章这些人加在一起,他们的权力会过于膨胀,但是他什么事也不做,眼看着魏系外戚集团茁壮成长。某种意义上来说,魏系外戚集团是秦惠王有意扶持起来的政治派系,他这样做是有特定目的的。从许多迹象来看,很可能是因为秦惠王对另外一个政治派系--楚系外戚提高了警觉。
楚国人在秦国权力系统中地位的提高,秦孝公时期已经露出端倪。我们知道,求贤令是秦孝公即位初期秦国最重要的一件国家大事,这件事他交给谁来经办?楚国人景监,商鞅就是通过贿赂景监,和景监搞好关系,才能见到秦孝公,而且一次不行还可以多次进见,可以说没有景监就没有后来的商鞅变法。
继续讨论:
求贤令这个历史事件,怎么看都感觉有些讽刺意味。发布求贤令体现了秦孝公求才若渴的心情,但是他把这件事托付给景监,景监又不负责任的把这个任务完全转变成中饱私囊的大好机会,从一开始,求贤令的前景就不美妙。假设张仪早出生几十年,他听说求贤令后来到秦国应聘,恐怕连秦孝公的面都见不到就要打道回府了,张仪穷的被人诬陷偷东西,他哪里有钱去贿赂景监呢?因为景监一个人,求贤令就失效了,秦国很可能错过那些真正的治国人才。
没有一个历史记载表明,贪污受贿的景监受到过秦孝公的任何惩罚,通过对景监行贿而飞黄腾达的商鞅,也一直是秦孝公身边的宠臣。秦孝公有寻找人才的意愿,但是没有识别人才的能力,也不知道怎样去量才而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个矛盾决定了起初声势浩大的求贤令,最后落得无疾而终的结果。
继续讨论:
前329年,张仪刚来到秦国,他用预先制定好的战略计划说服了秦惠王。同年,秦国提供一批军事物资,帮助魏国在陉山打败楚国。在这件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秦惠王对楚国的态度转变之大,和转变之快。张仪反楚是因为他和楚国贵族有私人恩怨,还有战略需要。但是秦国和楚国之间已经持续了300年之久的姻亲关系,它们的外交关系本来是非常非常好的,在所有国家里应该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对友好国家。仅仅和张仪谈过一番话以后,秦楚两国就从亲家变成了敌国,如果不是秦惠王内心对楚国早存在敌意,很难解释他的态度为什么可以在这么短时间里来个干脆的180度大转弯。
丹阳-濮水之战前,作为对楚开战的动员方式,秦惠王在好几个地方用巫术诅咒楚国,在《诅楚文》中,他说楚王“不畏皇天上帝及大沈厥漱之光烈威神,而兼背十八世之诅盟,率诸侯之兵以临我。”认为楚国率诸侯之兵伐秦,是违背在巫咸等神之前订立的十八世的盟约,随后又说:“欲刳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求蔑废皇天上帝及大神厥揪之血祠、圭玉、牺牲,求取吾边城新郭及郡、长、教。”这是编造事实,倒打一耙。秦楚交战完全是因为秦国根据张仪的战略,单方面主动撕毁盟约所导致,整个过程里楚国方面只是被动应付而已,300年间楚国忠实的执行着姻亲之国的义务,没有做任何损害秦国利益的事情。不过,秦惠王这样有失风度的诬陷,谩骂,诅咒楚国,和他平时的温和风格大不相同,也暴露出他对楚国人某种潜藏着的恐惧心理。
继续讨论:
宣太后早年被称为芈八子,芈是楚国的国姓,必须是楚王直系近亲才能姓这个姓,旁系亲属的姓只能取另外的姓,比如昭,屈,景之类,所以,有人根据她的姓判断宣太后是楚王的姐妹之一。不管怎么说,她的出生非常高贵。嫁给秦惠王之后,她的等级是八子,按照秦国后宫制度,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子排在第五等,离王后之间差着四个等级。秦惠王只给她八子的位份,显得有些偏低了,按理说,以她的来历身份,立为王后也不算过分,做不了王后,地位最高的几个妃子当中也应该有她一个。
从许多方面来看,我认为秦惠王可能是在有意的打压楚国人,他发觉楚系外戚势力非常强大,对秦国王权已经构成威胁,所以扶持魏系外戚势力来平衡楚系外戚,秦王则在中间起到仲裁的作用,这样赢氏王族可以继续保持对国家大权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