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继续讨论:

秦武王敢于在周都王城举鼎,公开做出大不敬的行为,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对他不满的国家,包括周国和其他六国在内能够让他付出代价。历史事件的发展经常出乎所有人意料,没人想到接下来秦武王居然很快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而且是他能付出的最大代价。鼎刚被举起不久,秦武王就两眼出血,小腿折断,伤势严重,当天晚上他就气绝身亡,年仅23岁。

对秦国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不祥之兆。据史书记载,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有力,而九鼎象征着一统天下的权力。无须专门的占卜师或者预言家来分析,我们也可以推测,这件事预示着秦国可以凭借强大暴力极其短暂的统一天下,但是这个重担是它承受不起的,很快它就会被这个重担所压垮,连带着自己也会灭亡。

继续讨论:

到举鼎猝死为止,秦武王在位一共只有四年,重要的对外战争也只有攻打韩国,占领宜阳一场战役。上述三个事件反映出的秦国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显然和他的作为关系不大,而是先前秦惠王,张仪时期战略计划的后续效果。

秦武王决心向韩国开战,主要目的是兵临洛阳,在周朝的都城耍威风。不过,有一点需要承认,对于扩大秦国的战略优势而言,这场战争的一个附带结果是有利的。从地理上看,韩国在黄河以南的地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西部的山区,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它们都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宜阳城坐落在这个地区。剩下的更大一部分,位于以都城新郑为中心的平原地带。韩国想阻挡秦国的进攻,在西部山区寻找险要地形筑垒防守无疑是个更有效的方法。所以,韩国集中兵力拼死防守宜阳城,秦军经过半年时间的艰苦作战才占领宜阳,而且在城内斩首六万。宜阳被占领之后,秦国就能够“车通三川,窥周室”,所谓三川地区,是指的黄河,洛水,伊河三条河形成的冲积平原,洛阳就在这个平原上。秦国势力到达这里,大致上已经抵达平原地带,往后直到韩国都城都没有重大障碍,秦国对韩国的战略威胁就更大了。

继续讨论:

短短四年时间里,秦武王作出的重要决策不多,除了取消张仪的战略计划,还有和韩国开战以外,另外只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秦武王即位后,巴蜀地区的土著居民发生叛乱,秦武王派遣甘茂和司马错镇压了这次叛乱,秦惠王留下的几个人才,右相樗里疾,左相甘茂,还有司马错,这三个人在秦武王时期仍然是国家重臣。但是另外两个人,张仪和魏章的待遇却完全不同,秦武王撤消了他们的官职,还把他们赶出秦国,赶回魏国。

特别需要加以关注的是第二件事,即张仪和魏章的下台。这件事对今后秦国历史的影响之巨大,可以和张仪的战略计划被停止执行相提并论,甚至可能更大。因为这标志着秦国的魏系外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而魏系外戚势力被打击后,楚系外戚势力乘机崛起,开始掌握大权,他们坚定的掌握着秦国权力不放手,而且想办法把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了秦始皇的时代。

继续讨论:

秦武王对张仪这么大的不满来自何处?是因为张仪的相权过大,威胁到了王权吗?有这方面的原因。张仪解职后,秦武王别出心裁的发明了一种新制度,他把国相的职权一分为二,分别由左丞相和右丞相担任,而且秦武王选择的丞相人选还是众所周知有矛盾的两个人,樗里疾和甘茂,这两人互相对抗,不可能联合起来否定秦武王的意见,可见秦武王对张仪的忌惮之心有多重。

张仪在秦惠王时期曾经拥有显赫的地位,甚至能够主导整个国家战略,他的权力,他的声望,已经高到让秦王都有点黯然失色,他以执行战略为名指挥全国军队,触犯了秦武王的忌讳。对于张仪的名气超过自己,秦惠王无所谓,只要能够把事情办成就行了,以至秦惠王在后世的名气不大,但是秦武王权力欲很重,他认为张仪的喧宾夺主是一种僭越,不能容忍。

继续讨论:

更过分的是,张仪的庞大权力,居然还仅仅是魏系外戚势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秦武王的母亲惠王后,他的妻子武王后,相国张仪,大将魏章,都是魏国人,从职位上来说,他们在内宫和朝廷中都是最高的,他们互相联结组成政治派系,足以在内宫和朝廷中同时形成极大的政治优势。刚刚坐上秦王位置的秦武王夹在他们中间,有种芒刺在背的感觉。

秦武王打击张仪和魏章,实际上是消除了魏系外戚在朝廷当中的影响力,使自己不再腹背受敌。从巩固王权的角度来看,秦武王的做法是合乎常理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他对秦国政府当中的权力格局认识上有误差,最后事与愿违,白忙一场,魏系外戚的确被削弱了,另外一个更难对付的势力却取而代之,秦国王权旁落,楚系外戚站到了权力舞台的中央。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