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
(时间段:前311-307年。主题:秦国外戚势力的崛起)
前311年,奠定天下未来几十年基本战略格局的丹阳-濮水大战仍然在进行中,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惠王突然去世,太子荡即位,他就是秦武王。秦武王刚刚一即位成为新的秦王,他就立刻下令终止了还在激烈进行的战争,主动地将所有秦军撤退回国。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为这一决定实际上放过了继续把齐楚两国往死里打的机会。丹阳-濮水之战的最终结局是,齐楚两国都被打的大败,其中楚国受到的损失比较严重,它的元气从此再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齐国也损失了一些军事实力,而且它长期坚持的以兼并燕国为目标的战略计划遭到巨大挫折,不过齐国的本国领土基本上没有被战火波及,战争结束后,它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国力,并没有留下和楚国一样的结构性损伤。
虽然齐国的战略地位从此被秦国超过,战略形势开始走下坡路,但它仍然是一个有相当实力的强国,这就给秦国向东扩张的计划埋下了一个隐患。本来秦国已经很接近于消除这个隐患,我们知道,齐国在敌我双方实力对比有明显差距,敌方特别强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士兵大量逃散,军队全面崩溃的现象,就象后来五国伐齐,乐毅破齐时期所发生的那样。丹阳-濮水之战末期,秦,韩,魏一边连打胜仗,齐楚一边连打败仗,燕国复国之后肯定也会加入秦,韩,魏一边,秦,韩,魏相对于齐楚的实力优势越来越明显,如果秦国把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再坚持一段时间,齐国的防线是有可能在突然间全面崩溃的,那个时候,齐国也会蒙受极其严重的损失,和楚国同时失去强国地位。东方六国中再也不存在一个强国,所有国家都比秦国弱的多,都没有能力正面阻挡秦国,这对秦国将来灭六国的计划是一个最为有利的局面,可以加快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修改前面的帖子。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还有,当时华夏各国君主的级别都是公,侯,在外交场合和楚国见面的时候,仅仅因为楚国已经自称为王,他们就应该用比楚国低一等,低两等,下级对待上级的礼节对待楚国?显然,这会让各国觉得很不舒服,不愿意和楚国来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楚国想出一个办法,虽然它在国内坚持称王,但在外交上允许其他国家按照级别低一些的礼仪和规格来对待自己。例如,楚国称霸的时候曾经多次召集各国举行会议,会议形式完全比照齐桓公的召陵之盟和葵丘之盟,齐桓公是侯爵,可见楚国实际上是以侯爵礼仪和华夏国家会面的。
尽管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但楚国称王的举动让其他国家怎么都觉得有些别扭。晋国抓住这一点,不停的宣传楚国胆大妄为,已经冒犯周天子,犯了不可原谅的重大错误,而且把这件事和楚国的蛮族出身联系在一起。晋国这样竭力把楚国钉死在‘南蛮’的耻辱柱上,它的政治目的是通过贬低它最大对手的声誉,说服更多国家投靠在自己麾下,减少楚国的盟国,从而在和楚国的争霸斗争中占据上风。
继续讨论:
如果秦惠王能够再活上一两年甚至半年,如果秦武王不是做太子时就已经下定决心,等到自己一上台就毫不耽搁的结束战争,而是再观察评估一段时间,秦国是有可能达到独霸天下的地位的,这是张仪制定战略时所设想的最佳结果。秦国自己主动放弃这样的好机会,其实是非常可惜的。秦军正在各条战线上击败对手,胜利进军,战争前景明显看好,同时摧毁齐国这一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还没有真正完成,为什么秦武王会在节骨眼上半途而废,作出全军撤退的决定呢?
因为他始终不懂得张仪战略的价值所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君主都希望自己在位时期推行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自己去世后依然延续下去,特别是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已经被证明非常成功,秦惠王也不例外,关于通过哪一种思路去理解张仪的战略,想来他应该多次给秦武王讲解过,但秦武王最终还是没有想通,这可能是因为秦武王对国家利益的看法,和秦惠王,张仪的看法相比,差距太大。
秦国的地形只能保证防御,秦的强大本身是来源于他的专制和野蛮。秦献公的功劳不可磨灭,但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功能而否认别一个人的功劳。他们两人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推动了秦国的变强,两人缺一不可。建议你详细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再来说这个话。在你的世界一件事非对即错,你要学会了解一件事情的多元性影响
--------------
防御和进攻是一体两面。居高临下的攻击也是有优势的。
还是说明你的视野不够开阔,秦国的强大是由几代人不断的努力而得来的,你还是在以一个人的作用去否定另一个人的作用,我没有足够的材料来判定商鞅和张仪的作用谁大,对于你说李斯等人对商鞅的作用有所夸大可能也会存在,但是你又用什么来判定张仪没有呢?那你对秦穆公的作用又有什么观点?就像一个团队的建立、奠基、沉淀、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时代先造就适应时代的人,适应时代的人才能开创一个时代。我们的讨论已经偏离楼主的主题了。
---------------
不同的人,能力是不同的。几代人中,有些人做的好(献公,惠王),有些人做的一般(秦武王),有些人做的差(孝公),我想这个是符合逻辑的。
继续讨论:
秦惠王和张仪认为,为了追求潜在的,长远的,全局性的国家利益,在当下付出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国力损耗的代价是值得的,如果秦国把目标定为最终统一天下,那就必须经过这个过程。而在秦武王看来,秦惠王和张仪的利益观念太抽象,不实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利益,他追求的国家利益都是实实在在的,外显的,短期的,就在秦国周边的。
丹阳-濮水之战后期,以秦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军队把战线越来越朝着东方和东北方推进,最后直到燕国境内的渤海海岸线上。只需在地图上看一眼,就知道这些地方离秦国到底有多么遥远。在燕国作战的部队,从魏国边境出发也需要穿越赵国才能到达燕国,他们的战场甚至远到和韩魏都有相当距离。这样大范围的战争行动,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补给线,以当时的交通,运输水平,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和沉重的负担,秦国为此投入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