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现在言归正传。我们知道战国时期贵族地位升降沉浮的过程之后,就会更加理解当时政治人物作出决策的背景和限制条件。直到魏文侯时期真正的官僚政治才开始出现,而且魏文侯时期在整个战国历史中都算做一个突兀的特例,春秋时期的楚国当然没有其他选择,它只能用贵族来管理郡县。后来,楚国的贵族势力越来越积重难反,尾大不掉,严重拖累了楚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但在当时人看来,楚国的做法并不能说是很失败的,至少,它维持了楚国王族的长期统治。楚国是和西周一起建立的国家,到了战国最末期它才灭亡,一个家族世代相传,连续统治一个大国超过800年时间,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重视家族传承的古代人非常钦羡的事情。
当楚国人看到自己的老对手,晋国公族拥有的权力几百年前就被一个个异姓家族所取代,瓜分,消灭,他们更觉得没有理由去改变自己的做法。(因为晋国的统治家族没有称王,应该称他们为公族,不能叫王族。)那么,为什么晋国的公族会遭到这样的悲惨命运,而不能象楚国的王族一样始终保持住自己的地位呢?楚国对于贵族的放任自流政策是否真有一些可取之处?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过长期流亡国外的经历,他也到过楚国,回国即位后,他把在楚国看到的县制依葫芦画瓢,引进到晋国。可惜的是,晋国的县制外表看起来和楚国一样,但却完全没有发挥出同样的作用。这是因为和楚国的政治环境相比,晋国有一个很相同的条件,也有一个很不相同的条件。
相同的条件是,晋楚都是长期称雄的超级大国,是春秋时期综合国力最强的两个国家,为了增加领土,扩张势力,压制他国,争霸天下,它们都频繁地对其他国家发动激烈的战争,彼此之间也经常开战。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战争,是由驾驶马拉战车的贵族来打的,战争的胜负是由贵族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所决定的。为了激励贵族们不畏死亡,奋勇作战,取得胜利,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他们卖命,一场战役胜利后,国家总是需要给予参战贵族丰厚的奖励。这种做法持续的时间长了,国内就会渐渐的出现一批强大的军功贵族家庭。所以,经过数以百年计的争霸战争后,晋楚两国内部都滋生出一个人数很多,权势显赫的军功贵族阶层。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不相同的条件的是,楚国有一个实力雄厚的王族,楚国出兵的时候,它通常都很注意采取措施,把国家的主力军掌握在王族成员手中,比如春秋时期著名的莫敖氏,但是莫敖氏掌握了巨大军权后,它野心膨胀,经常威胁到楚王,所以楚国吸取教训,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扶持三个主要的军功家族,昭,屈,景,他们互相分权,互相牵制,对直系王室不再形成严重威胁。参加桂陵之战的楚国军队主将叫做景舍。五国相王期间,带领楚军打败魏国的将领叫昭阳。丹阳-濮水之战期间,楚国的主将一个叫屈丐,一个叫景翠,他们都是出自昭,屈,景三大家族。
莫敖氏,昭,屈,景,他们都是王室大家族成员,不过是王族的支脉而已。王族直系成员人数不会太多,地位尊贵,不能让他们总是在前线出生入死,所以楚国把作战任务交给了一些王族分支。这样,就防止了异姓贵族掌握强大的军权,把枪杆子始终把握在王族自己手中。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再看晋国,即使它愿意象楚国那样做,用本家族的人来遏制异姓军功贵族,它也做不到。这是因为春秋初期,晋国公族曾经有一个长时间的内部自相残杀过程。被分封在曲沃地区的一个分支家族非常强大,经过67年残酷的争斗和杀戮,这个家族用武力打败位于都城的公族直系,小宗灭了大宗,把自己的代表--曲沃武公送上晋国国君的位置,因此后来的晋君都源于这一家族血统。到了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在位时期,以曲沃为基地的家族在政治上仍然非常活跃,晋献公认为他们以后将会继续成为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于是又想办法把这一家族的人杀了个一干二净,彻底消灭了他们的势力。两次大屠杀过后,晋国公族已经没有剩下多少人,而且彼此完全丧失掉亲族之间的信任,从此晋国开始实行‘不任公族’,‘不续群公子’的政策,国君的本家人在政治上受到猜忌和排斥,导致很多权力逐渐旁落到异姓贵族的手里。
晋国发动的战争又一贯比较多,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出现10多个军功贵族家庭,其中六个家族特别强大,也就是晋国的六卿,韩,赵,魏,智,中行,范,他们都不是公族出身,对国家缺乏忠诚,忙着追求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把晋国给瓜分了。经过一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互相武力吞并,只有三个家族存活下来,韩,赵,魏,它们成为晋国的最终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