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等商鞅来到秦国,他发现这里的情况和魏国完全不同,秦国不存在这样的一个政治派别,它以是否为贵族出身作标准来划分敌我,也没有类似公叔座的,喜欢给予外来贵族特殊照顾的高官。在秦国人的心目中,卫国只是一个印象模糊的远方小国,和自己从来就毫无瓜葛。商鞅孤家寡人来到秦国,他的卫国贵族身份对秦国贵族来说不存在具体的作用和意义,甚至这里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身份。商鞅缺乏渠道和秦国贵族经常保持接触,建立交情,融入贵族阶层,就象在魏国一样。秦国贵族获得再大的利益,都没人会想到分一点点给商鞅。

是秦孝公把初来乍到的商鞅破格提拔到高位,是秦孝公满足了商鞅的个人利益要求,所以,在这里,商鞅只能选择忠诚于秦孝公。再说,国君也是贵族中的一员,而且是地位最高的贵族,帮助最高贵族打击低一级贵族,这个并不违背商鞅一向的思想和作风。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公叔座一死,商鞅失去了他的庇护人,而且魏惠王没有兴趣采纳公叔座的临终推荐,这很清楚的表明魏惠王不欣赏商鞅,商鞅知道自己在魏国已经没有了发展前途,所以他决定离开魏国,单身一个人去秦国。他的行踪离母国越来越远,到达的地方也越来越陌生。对于一个已经30多岁,在当时年纪不算小的人,商鞅作出这样的艰难决定,他的心情应该是有些寂寞和悲凉的。商鞅为什么始终不愿意回卫国老家,和他的亲人在一起呢?作为一个生活无忧的贵族,总是漂流在国外是很奇怪的,除非他在国内有惹不起的对手。商鞅是庶子,他和有继承权的嫡子一起长大,如果他和嫡子之间产生过一些不便明说的矛盾,嫡子成为国君之后,以商鞅对国君权力发自心底的畏惧,他确实不大敢回国,当然在没有历史资料的情况下,这纯粹只是我的猜测。

魏惠王几乎没有思考,就拒绝了公叔座对商鞅的举荐,这对商鞅是个不小的打击。魏惠王这样是因为他心里有两个问题,一,公叔座自己都没有一点能力,他能判断出别人是否有能力吗?而且他还判断出了这个人的能力特别高,这就更不可信了。二,商鞅和公叔座,和公叔座周围的魏国贵族关系良好,他属于贵族政治派别的内部成员,公叔座举荐他到底是出于公心为国举贤呢?还是出于私心,想继续维持贵族掌权的局面?这两个符合人之常情的问题,显然是公叔座难以回答的。商鞅只是中庶子,职位很低,魏惠王以前未必了解他,但仅因为这两个问题,魏惠王就有足够理由否定掉公叔座重用商鞅的建议。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转过头来魏惠王就对旁人说,公叔座是不是老糊涂了,居然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商鞅吹的那么高。其实,公叔座使出这种匪夷所思的招数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知道,魏惠王对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一帮贵族很熟悉,对他们的能力已经形成固定的看法,不大可能重用这些人。只有商鞅,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出来的贵族,他的身份还不够资格受到魏惠王的频繁关注。商鞅以前没做过什么事情,没人知道他是否真有能力。万一商鞅行呢?魏惠王抱着试试的态度任用他之后,却发现效果不错,对贵族阶层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利好。公叔座这是打了一个擦边球,临死他还为了保护贵族利益进行最后一搏。

可惜魏惠王根本就不接这个球,鉴于公叔座在最近一系列战斗中的表现,我估计无论公叔座推荐谁,魏惠王都会毫不犹豫的否决。魏惠王下面准备重用的,都是非贵族出身,和公叔座无关的人。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不过,虽然公叔座死后,魏国贵族再度失去对政治大权的掌控,但这一次取代贵族的却也不再是以前的儒家官员。庞涓应该算是兵家,惠施属于名家,公孙衍一般被认为是纵横家。魏惠王不象魏文侯一样信儒家思想,他用人完全是根据能力,魏惠王觉得某个人有能力就会重用他,不管他出自诸子百家中的哪个派别。这不仅仅是魏惠王的个人风格,当时的各国君主做法都差不多,都实行实用主义的用人原则。之所以出现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的学术大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学术中心地点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思想界氛围有了哪些具体变化。战国前期,全天下最有名的学术中心是魏国的河西学派,这是儒家独大的地方,但是到了战国中期和后期,学术中心迁移到齐国的稷下学宫,这里是各家各派互相辩论争鸣,难分上下的地方。虽然儒家仍然是显学之一,但其他思想学派纷纷崛起,和儒家抗衡,从总体而言削弱了儒家在思想界的影响力。平民出身的士人们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特殊见解和爱好,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君主从士人阶层里选拔人才的时候,也有了多种不同选项。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