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一到秦国,商鞅很快就了解到自己应该怎样去揣摩和迎合秦孝公的心思,他对秦孝公永远都是服从和恭顺,没有一丝一毫的违逆,这些都和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商鞅在老家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生活在卫国国君身边,面对一个既是国君又是父亲,拥有所有权力的人,商鞅怎么敢有任何违抗的意图呢?在小小的宫廷里,不停接触一个既是国君又是父亲的人,他早就习惯了绝对服从这个人发出的指令,揣摩他暗藏的心思,在那种环境下这是生存的必须技能。商鞅对秦孝公,不仅是大臣对待君主的官方态度,而且还自然流露出一种儿子对待父亲式的,既服从又亲密的姿态,这让秦孝公感到很舒服,同时促使秦惠王认为商鞅无耻。
商鞅一生都在贵族圈子里活动,缺乏和人民大众的接触。所以,他总给人一种不把民众放在眼里的感觉,制定政策的时候经常无视民众呼声,罔顾民众利益,这些政策推行开来当然会让广大民众觉得不适应,不方便,脱离了社会的实际情况。
改正一下上个楼。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一到秦国,商鞅很快就了解到自己应该怎样去揣摩和迎合秦孝公的心思,他对秦孝公永远都是服从和恭顺,没有一丝一毫的违逆,这些都和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商鞅在老家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生活在卫国国君身边,面对一个既是国君又是父亲,拥有所有权力的人,商鞅怎么敢有任何违抗的意图呢?在小小的宫廷里,不停接触一个既是国君又是父亲的人,他早就习惯了绝对服从这个人发出的指令,揣摩他暗藏的心思,顺着他的心思去讨好他,在那种环境下要活下去,还要活的好,这是必须学会的技能。商鞅对秦孝公,不仅是大臣对待君主的官方态度,而且还自然流露出一种儿子对待父亲式的,既恭敬又亲密的姿态,这让秦孝公感到很舒服,但是商鞅比秦孝公年纪大10多岁,这种姿态在秦惠王看来有些无耻。
商鞅一生都在贵族圈子里活动,缺乏和人民大众接触的机会。所以,他总给人一种不把民众放在眼里的感觉,制定政策的时候经常无视民众呼声,罔顾民众利益,这些政策推行开来当然会让广大民众觉得不适应,不方便,脱离了社会的实际情况。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商鞅在秦国掌权之后,很快就开始‘焚诗书,明法令’,铲除儒家思想。他对儒家的敌意从何而来?在魏国,儒家官员和贵族集团两大政治势力早就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商鞅自己出身贵族,他的思想,感情和立场天然就是偏向贵族这一边的。再加上贵族势力的中坚人物是公叔座,商鞅则是公叔座身边的中庶子,也就是家臣,他和公叔座的关系一直很亲近,耳濡目染之下,商鞅对儒家怎么会有好感呢?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商鞅是贵族阶级的一份子,那他在秦国打击贵族,惩罚公子虔,公孙贾,是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吗?首先要说明的是,任何人最看重的始终都是自己的利益。当商鞅身处魏和秦两个不同国家的时候,他的利益条件发生了变化。
继续讨论:(附录:楚国的两大难题)
根据历史记载推测,商鞅在魏国的同一时期,他的母国卫国是隶属于魏国的一个附庸小国。刚平之战和桂陵之战的导火索,都是赵国入侵卫国,魏国以保护卫国的名义加入战争,然后和赵国展开大战。魏武侯末年的前372年,因为同样原因魏国还另外和赵国打过一仗,不过比起前两次著名战役,这一仗的规模较小。从刚平之战到桂陵之战,也就是前383年-前353年的这30年期间,魏国为了保护卫国至少打过三仗,付出不小代价,所以,卫国当时应该是依附于魏国的。直到桂陵之战时魏国被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打败后,卫国才转投齐国,不再做魏国附庸国。商鞅来到魏国时,他的身份是站在魏国一边的附庸国高级贵族,在两国关系友好的背景下,商鞅的身份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既可以帮助他和魏国高层说上话,也可以帮助他逐渐融入魏国本国的贵族阶层。
公叔座是一个坚定的贵族利益维护者,他不仅注意扶持本国贵族,还一贯的热情帮助来到魏国的外国贵族。秦献公在魏国流亡的将近30年时间里,公叔座曾经和他交往过,后来公叔座在战争中被秦国打败成为俘虏,秦献公不仅没有为难他,还下令把他给放了。看来公叔座当初给秦献公的待遇相当优厚,秦献公过了很久以后都还铭记在心。公叔座去世前,商鞅也受到他的庇护,在公叔座身边谋得一个职位,商鞅平时的日子过的不错,和其他魏国贵族交往也很方便。公叔座是魏国贵族阶层的代表,他对商鞅这么好,不停地帮助商鞅,给他机会,商鞅当然会毫不犹豫的加入魏国贵族阶层组成的政治派别,把自己的利益和这个阶层的利益绑在一起。